本书为“中华民国专题史”的第三册,
本书分四卷,共10册,汇集三万张图片。第一卷,2册:北京政府;第二卷,3册:南京国民政府确立;第三卷,3册:抗日战争;第四卷,2册:中华民国覆亡。每卷又按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六大类分为六章,章下设目。
1941前后,又在康定参加了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悦西(巴塘藏族)创设的“康藏贸易公司”,并联合夏克刀登发起组织“东藏自治同盟”,号召康区各土司、头人团结一致,共谋“康人治康”,1946年,由中茶公司荥经茶厂经理徐世度介绍,入股中茶公司1000万元,扩大了“邦达昌”的 ...
本书以19世纪中叶英国在香港建立殖民统治,以及在殖民统治下香港华人社会的形成为背景,考察20世纪初期、抗战时期、抗战结束至1949年间香港与内地政局的互动及相互影响,考察民国时期中英关于香港主权问题的谈判,国民政府围绕收回香港主权与英国展开的交涉,探讨香港与内地的贸易、航运等经济联系。
本书是“中华民国专题史”的第四册。国民革命以及北伐战争,是民国历史的又一个转折点,即告别武人执政的北洋政府,转入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时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思潮都发生了变化,这是着力之处。本书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联手撰写的学术著作。
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
在1910年代中末期中国蓬勃兴旺的思想花园里,“西潮”澎湃,用胡适的话来说,当时“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 ... (18)他对于当时的舆论界只会提出乌托邦的理论,“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也深致不满,在他看来:舆论家的第 ...
城市化进程研究
本书共五章,分别从农业、工业、财税、金融四个方面介绍了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发展情况。作者论述全面,兼具理论阐述、调研数据、历史资料引用和自己的研究观点,是一本研究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佳作。
本册书主要围绕1945年至1949年国共之间自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到国共展开内战、三大战役、战后学潮工潮及政经环境,分别进行了严谨理性客观的论证叙述,对于重新认知这一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31)这种动员机制再与组织动员相结合,即是从先进区域动员干部到落后区域,带领查田运动。中国共产党人在具体的乡村查田运动中,“拔钉子,竖典型”的办法,对乡村民众很有警示力和推动力,与农民的从众心理相吻合。最后,具有超凡的唤起力量、体现阶级关系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