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妮亞.吳爾夫以創作經驗豐富的小說家筆觸,隨筆的形式,沒有教條,不帶成見,無拘無束地談自己對某一作家、某一作品這樣那樣的印象,構成了讀者展讀時的自在與欣然。《書與畫像》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入的文章較多,討論的是文學方面的問題或作品。第二部分是人物評論,它們向讀者展現了某個男人或女人栩栩如生的肖像,但這個人不一定是文壇上的人物。本書最開始的幾篇文章主要是非正式的隨筆或文學素描,其中有些是從書評演化而來的。非正式隨筆,或曰個人隨筆,是她極欣賞的一種文學體裁,主要因?它允許作者展示個性或「自我」。這幾篇文章對她創作非正式隨筆的技巧有所展現。接下來先是討論幾位男作家的隨筆,而後是對以女作家及其作品?題材的書的評論。這種依據性別的分類看來或許有些隨意,但其實是因她對身為一名女性--而且是女性作家--的含義有鮮明的意識。她往往把女性置於其自身的傳統,而不是更廣義的人類的傳統中去看,這是她在討論女性時非常重要的一點。第一部分的最後幾篇文章是她對書信集的評論以及另外一些讓我們體會到維吉妮亞.吳爾夫對「文學地理」的重視的隨筆:她意識到地域感在許多英國作家的作品中佔據重要地位。任何人在讀過她的小說之後,都能覺察到對她個人而言某些背景具有重大意義:倫敦、康橋、康沃爾郡。因此,她也深切意識到環境對其他作家的影響:約克郡沼澤之於勃朗特姐妹,湖區之於華茲華斯,倫敦的街道之於狄更斯。事實上,她對英語文學的愛在很大程度上與她對英國本身、對英國歷史和地理的愛息息相關,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部分中的人物肖像也和前面對作家的評論一樣按性別分開,原因也是如前所述。維吉妮亞.吳爾夫在描寫女性時,幾乎總會表現出她對女性受到的限制和約束的意識。在回顧女性的一生時,她以卓越的技巧揭示出社會認為女性應該扮演的角色,這些角色因時代不同而各異,但在某種意義上總是受壓迫的。毫無疑問,我們對19世紀女性所受壓迫的認識總是比對伊麗莎白時代女性所受壓迫的認識更清楚,而這一事實本身就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啟示,把這些隨筆依照主人翁的性別以及年代的先後排列使讀者得以領會這個啟示。
★《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並被譽為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 ★因為《尤利西斯》,喬伊斯被公認為二十世紀小說家第一人。 在有趣的小說中,它是最難懂的。在最難懂的小說中,它是最有趣的。 在二十世紀初《尤利西斯》是一本禁書,如今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長篇小說。曾經連葉慈、蕭伯納、維吉尼亞‧吳爾夫都未能讀完讀懂通,如今透過學者、翻譯的研究,讓一般讀者再也不會望書興嘆,也能體會喬伊斯的幽默和破解隱藏在小說中的遊戲。 「尤利西斯」是希臘的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英雄奧德修斯的希臘人名,喬伊斯以此為書名,就是要讀者想到這位希臘英雄和以他命名的荷馬史詩。也讓本書帶著史詩的色彩,準確地反映現實,以極其精湛準確的語言,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在一九○四年六月十六日星期四從清晨八時到下半夜二時二十分之間,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二男一女和其它市民的行動、言語和思想。文句大量用典,語法多變,涉及政治、文化、宗教、道德、神話等多種層面,難讀難譯,百年來備受世界文壇爭議。也因為這本小說,讓愛爾蘭都柏林成為文學中要的地景之一,書中描述的那一日後來稱布魯姆日(Bloomsday)。 譯者金隄先生費時十六年,終於為中文讀者提供最完整的全譯本。除精確的審慎譯出全書之外,金隄並參考各種資料,與世界喬學專家研究,在重要處加以注譯,期望讀者在充分閱讀原文的樂趣之餘,對文學、藝術、人生有深一層的領悟。 作者簡介|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出身於愛爾蘭都柏林市郊,是早熟的天才,多情善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長篇小說《藝術家青年的寫照》、《尤利西斯》以及《芬尼根後事》,其中《尤利西斯》譽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譯者簡介 金隄 昆明西南聯大畢業,曾先後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外語學院任教。現為中國大陸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國際喬伊斯學會會員。以訪問學者身分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耶魯大學、聖母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北卡全國人文中心等地講學及研究。 主要譯著有《尤利西斯(選譯)》、《赫胥黎小說集》、《沈從文小說集》(中譯英)等書,並有《等效翻譯探索》、《論翻譯》等中英文論著十餘部。
「我舉出榮格生命中的重要事實,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實在的觀點,消除一些對榮格的投射。是否達成目的,就留給各位決定。」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敘述榮格生前至身後五十年分析心理學的發展旅程。作者湯瑪士.克許曾在榮格在世時和他有過數面之緣,而從榮格過世次年起展開其精神醫學生涯。書中呈現克許身為「榮格派」一份子五十個寒暑的箇中滋味,也描繪榮格的形象在過去五十年歲月中如何轉變。 本書收錄了湯瑪士.克許過去四十五年來在不同場合所發表的論文及講稿,其中包括克許職業生涯早期所關注的臨床議題,如夢境、治療關係、心理類型以及一般分析歷程等;也包括克許生涯後半段對歷史議題的關懷,因而本書也專章討論榮格其人、榮格的反猶太爭議、分析心理學的歷史及分析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關係等主題。 克許博士擁有長期擔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主席的背景,讓本書更能精確詳實反映全球各地分析心理學的發展;其中所談到的榮格學派歷史與相關重要人物,皆出自其親身見聞,信而可徴,有別於一般引用二手書面資料的歷史著作。 *作者簡介 湯瑪士.克許 Thomas B. Kirsch 1976至1978年間擔任舊金山市榮格研究院主席,隨後,擔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副主席(1977-1987)及主席(1989-1995)一職,長達十八年。並曾任職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國家心理衛生學會顧問。 湯瑪士.克許博士的父母親皆為第一代榮格分析師,於1930年代與榮格一起在蘇黎世從事分析工作,之後參與了二次大戰前的柏林、巴勒斯坦、倫敦以及戰後洛杉磯等地榮格研究院的創立。家學淵源促使克許以第二代榮格分析師為職志,日後並成為國際榮格社群的領袖級人物。 克許博士目前在加州帕拉.奧圖(Palo Alto, California)自行開業。其著作《榮格學派的歷史》(The Jungians: 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由心靈工坊出版。
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 金恩所閱讀的,包括沙特、雅斯培、海德格等,還有美國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刻。 ... King, Jr.',Critical Theory(8 Feb.2015),其中提到金恩的文章〈對非暴力朝聖〉(Pilgrimage to Nonviolence)以及金恩檔案資料中的筆記。
用想像力,讓這個世界適合變老。卡爾‧歐諾黑 熟年創意省思大作 【本書談老年,但絕非「長者限定」! (縱容年齡歧視,等於否定未來的自己)】 ◆遊戲奶奶也可以當直播主? ◆八十老翁大搖大擺走上伸展台? ◆螢幕背後是愈來愈多的銀髮熟男和美魔女? →包著萊卡衣的老人身體,讓人起雞皮疙瘩? →人過了二十歲就會摔下學習斷崖? 為何人人都想「優雅地老去」?因為懼老、厭老。 其實,變老不是通往悲傷星球的單程票── 白髮不一定要染黑;皺紋是微笑曾經出現的地方。 老人可以在床上活蹦亂跳,在臥房裡重獲勇氣, 更可以不畏世人眼光,上夜店跳舞,在街頭塗鴉,活出自己的樣子。 大膽變老,不只需要勇氣,更需要改變「老年」的定義。 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先前以引發全球響應的《慢活》(In Praise of Slow)一書,點出時代精神。此次再度介紹「長壽革命」這個席捲各地的運動,鼓勵大家一起揚棄過時觀點。 我們變老的方式正在發生革命。老,的確是生命無可避免的環節,從現在起的一年後,所有人都會多一歲,這件事無從改變,但我們的確可以改變自身變老的方式。銀髮世界正在出現新面貌,每一個人都能以更大膽的方式,用活力與喜悅改寫人生下半場。 現在是拋開偏見的時候。在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哪個年齡才(可)能做哪些事的界限愈來愈模糊。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重新設想該如何面對中高齡的生活,打破原本的社會結構,活出大膽精采的黃金歲月。第一步是拋開從前的人生模式。誰說一定只有小孩和年輕人才能讀書,人生中段只能永無止境地工作,成家立業,最後抓緊殘留的暮年遊山玩水。在打破年齡成見的世界,這樣的區隔將會消失,改成終身學習,少一點工作,多一點給家人與休閒的時間,在人生中段就能回饋社群;即便多添幾歲,一直到最後,仍舊可以活躍地參與這個世界。 本書作者歐諾黑走遍全球,與帶來啟發的人士對談。他的採訪對象在公私生活中,都不甩社會上對於老年的成見。從文化、醫學、科技等領域的發展來看,我們所有人早已擁有全新的可能性。本書翻轉社會對於教育、醫療、工作、時尚、第二春、政策的成見。只要對我們共同迎接的未來感興趣,千萬不能錯過這本引人深思的喜悅之作。本書特色 ●曾在2004年出版《慢活》的歐諾黑,近年走訪全球,調查不同文化的熟年生活,整理出「健康快樂熟年」的關鍵。 ●破解厭老文化,減少年齡歧視,啟動長壽革命的第一步:熟年生活不是只有消極的接受,還可以積極地設計。 ●「老」不是未來的事,是每個人生階段都該思考如何因應的進行式。名人推薦 丁菱娟 生活實踐家/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王美珍 ...
Ben shu zuo zhe zhi li yu jiang zhong guo chuan tong wen xue pi ping yu xi fang wen xue pi ping li lun jie he qi lai, yong...
★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大獎、吳舜文新聞獎得主,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國際新聞記者。 ★卞中佩(政大創新學院助理教授)、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專文推薦(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五年、橫跨八國,一個臺灣灣記者來自前線的第一手採訪與關鍵實錄 近年來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盛,人們的連結、互動與訊息共享變得更容易,然而,這也使得民主國家面臨前所未見的考驗。極端主義以網路為工具點火,使穆斯林青年成為恐攻分子;境外勢力可以跨海介入另個國家的總統大選,使社會分裂;當網路行銷與政治利益結合,傳遞的是人民的聲音,還是產業的聲音;日漸極端化的立場,又如何在每一個國家樹立新的「柏林圍牆」?寄生於網路的「真相產業」,從政治、商業到社會心理層次,如何在全球演變,成為亟需理解的新課題。 記者劉致昕二○一六年以布魯塞爾為第一站,從訪問傷心卻不絕望的聖戰士媽媽開始,帶著我們深入真相製造在不同國家造成的致命效應,橫跨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中國與臺灣,不僅有第一手的採訪,透過這些國家呈現真相產業不同面向的威脅,最珍貴的,是採訪到的每一個人物。劉致昕的報導當中沒有絕對善良的好人與邪惡的壞人,被這些處境所傷害吞噬的人們,起身對抗挽救頹勢的人們,在其中牟取套利空間的人們,這本書寫的是他們的故事。故事的基調是鋪展他們所在的社會結構,為何如此行動,以及提出時代趨勢往何處去的警示。 這個時代我們就置身其中,共同經歷、見證過一些事件,但總是很難說得清楚,在假新聞讓一切真假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