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
ISBN-10
9578654022
ISBN-13
9789578654020
Category
History / World
Pages
431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8-04-03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Author
本村凌二

Description

羅馬人的故事壓縮了人類歷史的結晶

從「共和」到「帝國」,

羅馬的歷史,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憲政經驗的歷史。


羅馬衰亡了嗎?

擺脫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舊史觀,

以開放觀點重新評價古典時代。


曾經稱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本身的存在與崩潰就是歷史上永遠難解之謎。羅馬為何能從一座城市國家崛起、搖身一變成為將地中海作為「內海」的大帝國?又是如何能維持帝國的統治長達好幾個世紀?

在重新思考何謂「帝國」,該如何建立理想政府體制的現在,羅馬的「共和制」與「帝國制」的經驗,值得展開古代史與現代史的對話。

本書中除了提出「法西斯主義的共和政體」、傳承羅馬人精神的「祖宗成法」、「古代晚期社會論」等觀點解析羅馬史與古代時期的地中海社會外,同時也鮮明刻畫出羅馬帝國史上重要人物的立體面貌,用生動的筆觸帶領讀者親炙歷史的現場。

■ 義大利的一個小型城市國家發展至世界帝國的原動力為何?

有別於古老的亞述、波斯、亞歷山大帝國的獨裁,羅馬創建了「共和」!

根據傳說,在西元前七五三年建國的都市國家羅馬,最初是由伊特拉斯坎人的王支配。但是在放逐傲慢的王之後,羅馬厭惡獨裁統治,而由長老集結成的元老院和民眾確立了「共和制」。

相較於一人獨裁,彷彿「聚集多位王者」的元老院以豐富的經驗議論、決定的國策,藉由充滿擊退異民族熱情的民眾來全力貫徹。古代的「法西斯」並不是獨裁,而是對於自身軍國故事的信仰與崇拜。「共和」與「法西斯」的合併──「法西斯主義的共和政體」,正是羅馬擴張的原動力。

■ 「陸地國家」羅馬對決「海洋國家」迦太基,

──地中海前所未有、延續百年的大激戰!

在統一義大利半島的羅馬面前,佇立的是地中海的霸者迦太基。羅馬與迦太基曾三度陷入戰火,特別是以猛將漢尼拔為對手的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從伊比利半島、義大利到北非,可謂是橫跨地中海兩岸的死鬥。

在這場戰役,最終為羅馬帶來勝利,畫下句點的是小西庇阿。身為父親(大西庇阿)和叔父一同在伊比利半島的激戰中逝去的名門貴族,可謂實踐了不辱祖先英勇故事的「祖先遺風」。

兩大地中海霸權的戰爭,羅馬制伏強勁宿敵依靠的是尚武的羅馬精神,與對共和制度的向心力。在「商人軍國主義」的迦太基與「農民軍國主義」的羅馬之間,決定性的差異便是商人的傭兵沒有對「羅馬共和」的認同。

■ 多神教的世界帝國為何轉變成一神教的基督教信仰?

這不僅是宗教上的改宗,而是人類史上的一大事件。

羅馬的名勝萬神廟,是在首都羅馬祭祀帝國各地神祇的萬神殿。然而,為何羅馬帝國在四世紀時,會以一神教的基督教為國教?

據說君士坦丁大帝,為了統一帝國而出兵時,在行軍的過程中在天上看見了散發光芒的十字架,才讓他在三一三年公布了「米蘭詔書」,公開承認基督教的合法性。

當地中海世界陷入了混亂不堪的三世紀,羅馬在半世紀內出現超過七十人曾有皇帝的稱謂。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自古以來的人際關係出現動搖,傳統的共同體也走向崩壞。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故事簡明易懂,與備受壓抑的人們心中所懷的怨念相互共鳴,才在耶穌死亡三世紀之後,震撼了地中海社會的根基。

■擺脫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思考模式,帝國不是死亡,而是開啟了天主教世界、東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新秩序。

「古代晚期」是人類文明死而復生、重新打下基礎的時代。

曾如此輝煌的羅馬帝國為何滅亡?是被「他殺」還是「自然死亡」?十八世紀的偉大史家吉朋的大作《羅馬帝國衰亡史》,將羅馬帝國的分裂視為西羅馬與東羅馬,並將古代晚期定調為西羅馬帝國與古典文明走向滅亡的時代。

然而,羅馬帝國衰退的三至七世紀的這段期間,不該是「古典文明的遲暮」。事實上,隨著帝國中央的控制力道減弱,地中海周邊各地的多元文明興起,反而是孕育新秩序、萌生前所未有的文明新芽的時代。

羅馬的滅亡,含有許多複合的原因,不單純只是因為基督教紮根的影響。而是在時代的演進之中,走到了自然死亡的狀態。

■ 版圖遠征的雄略、帝國霸業的領導……

◎與眾不同的領導人形象帶給後世怎樣的借鑑?

在羅馬的漫長歷史中,當遭遇無數的困境時,總是能適時出現頗具特色的領導者,帶領羅馬。書中鮮明地逐一描繪出了這些人物們的具體樣貌,貼近這些人物的真實個性。

◎ 小西庇阿──思緒豐富的勇猛武將

羅馬擊敗宿敵迦太基後,率領軍隊的將軍小西庇阿,執行了徹底毀滅迦太基城的命令,其手段之殘忍,就算是放在人類史之中也很少見。然而,望著城市熊熊燃燒的他,竟不自覺地流下眼淚,低吟出了荷馬預言特洛伊滅亡的史詩,想到了在羅馬繁榮的最後,可能迎來的終局......

◎ 獨裁者凱薩──集高壓、寬容、野心於一身

凱薩熟知比起眼前所見的現實,人們總是更容易相信心中所懷抱的期望。擅長在適當的時刻,巧妙地扮演出民眾心目中所渴求的角色。相較於他的勁敵龐培曾語出威脅:「不從吾者,即為吾敵。」凱薩則言道:「無力無依者,皆為吾黨。」最終他結束了羅馬的內亂,然而共和已不復返。凱薩的暗殺似乎是必然。

◎ 首任皇帝屋大維──超越善惡的雙面個性

身為凱薩栽培的後繼者,屋大維在政治公事上冷酷無情,精於算計。不吝於清除政敵,然而私底下卻是溫厚、寬容之人。同時存在判若兩人的人格。他的相貌堂堂、文字艱澀,偶爾小酌,喜愛賭博與女色。但他也是開創羅馬帝國數世紀統治的領導者。

◎ 日耳曼尼庫斯──堪比亞歷山大的名望家

德才兼備的日耳曼尼庫斯,是第二任皇帝即位初期的武將。受到羅馬民眾們的擁戴,聲勢之高,甚至可望繼任羅馬皇帝。然而,他在三十出頭的壯年猝死。羅馬民眾們的悲痛無處宣洩,竟朝神殿丟擲石塊、將新生兒棄置路上。史家塔西陀評價道:美德與武勇足與亞歷山大匹敵。

◎ 暴君尼祿──手刃生母與妻子的殘忍皇帝

生性暴躁多疑的尼祿,在民眾眼前總是穿著講究,揮霍金錢。一味地迎合、取悅民眾,即使在政局混亂的狀況下,心中在意的還是自己在民眾心中的聲望。始終害怕權力遭人奪走。但最終親信、元老院、軍隊對他的厭惡爆發,雖身為日耳曼尼庫斯之孫,卻被逼得自刎而死。

◎ 埃拉加巴魯斯──喜愛獵男的女性化皇帝

三世紀上半葉首位在東方敘利亞出身的皇帝埃拉加巴魯斯即位,但他的行為舉止卻跌破眾人的眼鏡,絲毫沒有羅馬皇帝的強大男性形象。穿著華麗、臉圖胭脂,甚至擁有許多情夫並在宮廷內招來男妓。最後在廁所內被人暗殺,慘遭遊街。


====================

■ 羅馬史能夠給予現代世界什麼啟示?

本書審定者翁嘉聲(成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古代文明史專家)認為:

羅馬人有極高政治智慧,設計聯盟系統的治理信念,讓各地菁英認同羅馬,以宛如資訊科技的同時多工平行運算,串連散佈大海沿岸相同簡易組織的城邦,一起執行羅馬所發出的指令,使羅馬可以用歷史上最低行政成本,成功治理幅員遼闊、族群文化複雜的帝國,而且仍是唯一成功整合過地中海世界,讓人民享受長期和平及繁榮的國家。這些政治智慧及對組織結構及運作資源的洞見,提供現代大政府國家許多反省參考的範例。

本書另外一個啟示是:

「島嶼世界的台灣」從來沒有「世界帝國」的歷史經驗,所以日益內縮,世界格局的想像力因此喪失。生活在帝國秩序下的小國家,更應該學習和理解帝國的歷史、運作和文明變遷之間的關係,從而智慧地做出判斷。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東印度公司和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6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 本書系由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01《人類文明的黎明和黃昏》

克服多次的滅絕後,「人類」興起、擴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2《亞歷山大的征服和神話》

偉大皇帝的帝國為何一代就破滅?重新探討希臘中心的希臘化時代觀。

作者:森古公俊(帝京大學教授)

03《斯基泰和匈奴.游牧的文明》

在駿馬奔馳的草原上──探索希羅多德和司馬遷筆下騎馬遊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卻在布匿戰爭被羅馬埋葬的海上帝國。

作者: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

05《地中海世界和羅馬帝國》

從都市國家發展成大帝國,後因一神教的誕生而轉變的古代社會大劇。

作者:本村凌二(早稻田大學特任教授)

06《絲路與唐帝國》

「唐」是漢民族的王朝嗎?粟特人的足跡和歐亞大陸中央的躍動。

作者: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一瞬之間創造出大帝國,全新的世界真理。從穆罕默德到現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

08《塞爾特的水脈》

在被羅馬和基督教襲捲之前。「夢幻之民」的文化遺跡。

作者: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瑪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時間重疊」。

作者: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

10《蒙古帝國及其漫長後續》

為人類史帶來開創性的大帝國解體後,中亞發生了甚麼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學教授)

11《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繼承拜占庭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長壽巨象」的多樣性。

作者: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12《東南亞.多文明世界的發現》

從吳哥窟開始,託付給巨大遺跡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觀。

作者: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聘教授)

13《印加和西班牙.帝國的交錯》

在西班牙支配下維持命脈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

14《近代歐洲的霸權》

從國民國家誕生到歐盟。製造世界秩序的「歐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教授)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在歐洲和亞洲間搖擺,廣大無邊的帝國和皇帝一族之,光與闇。

作者:土肥恒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從誕生到消滅的兩百年。亞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空前的繁榮,是放手殖民地美國而帶來的。從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國的盛衰。

作者: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滿洲人的光輝帝國。中國民族主義和西藏問題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透過日韓戰後形成的滿洲人脈,朴正熙和岸信介。質問東北亞的現在。

作者: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副教授)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從萊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戰爭世紀」勝出之超級大國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

21《人類該何去何從?》

環境與人口、海洋與人類、宗教與社會,以及非洲的現狀。多面向的論述。

作者: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Ronald Toby(伊利諾大學教授)、福井憲彥、杉山正明、青柳正規、陣內秀信


特別推薦


本書審訂、導讀: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古代文明史專家。

Similar books

  • The United States in Asia: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By David Shavit

    References : Auburn Theological Seminary : General Biographical Catalogue , 1818-1918 ( Auburn , 1918 ) ; Suzanne W. Barnett , " Justus Doolittle at Foochow : Christian Values in the Treaty Ports , " in Christianity in China : Early ...

  • People in World History: A-M
    By Susan K. Kinnell

    1752-53 For abstract see Fielding , Henry Heyl , James Bell 2978 . Franke , Norman H. JAMES BELL HEYL : BERMUDA'S PHARMACIST - PHOTOGRAPHER . Pharmacy in Hist . 1982 24 ( 3 ) : 117-119 . Biography of Anglo - American pharmacist ...

  • 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By 莉琪‧科林漢

    ... 孤立狀態、破壞都市化發展,迫使飢餓人口回到農村從事自給式農業註1091。日本缺乏了解東南亞的專家及顧問,而大部分的混亂局勢起因於管理不當所致,而非蓄意或思慮不周的政策註1092。就糧食供給的管理而言,占領當局最致命的錯誤是放任稻米產業分崩離析。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
    By , 李菲

    (英)玛丽奥特, 李菲. 疆域达到了最大,罗德岛、塞浦路斯和安纳托利亚西南岸上都是他们的地盘。迈锡尼人还将克里特文字变成了一种希腊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显示,迈锡尼人也信仰一些古典希腊的神灵,如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和主神宙斯。

  • Handbook of Classical Mythology
    By William F. Hansen

    Presents classic stories of the Greeks and Romans, along with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The End of the Post-War Era: Documents on Great-Power Relations 1968-1975
    By James Mayall, Cornelia Navari

    The Vietnamization plan was launched following Secretary ( of Defense Melvin R. ) Laird's visit to Vietnam in March . Under the plan , I ordered first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training and equipment of South Vietnamese forces .

  • 1956: The World in Revolt
    By Simon Hall

    Nancy J. Clark and William H. Worger, South Africa: The Rise and Fall of Apartheid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2011), 3. Saul Dubow, Apartheid, 1948–199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 30. Clark and Worger, South Africa, ...

  • Encyclopedia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Ancient World
    By Peter I. Bogucki

    Michael S. Bisson , S. Terry Childs , Philip de Barros , and Augustin F. C. Holl , Ancient African Metallurgy : The Socio - Cultural Context ( Walnut Creek , Calif .: AltaMira Press , 2000 ) . Moses I. Finley , The Ancient Economy ...

  • Ancient and Medieval Theatre: A Historiographical Handbook
    By Ronald W. Vince

    I owe a debt of gratitude as well to my colleagues Laurel Braswell , Douglas Duncan , Antony Hammond , and Richard Morton , who read the work in its earlier stages and offered valuable comment ; to James Brasch , Linda Hutcheon ...

  • 1989
    By James Mark, Bogdan C. Iacob, Tobias Rupprecht

    Merje Kuus, 'Europe's Eastern Expansion and the Reinscription of Otherness in EastCentral Europ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4 (2004), 477. Kuus, Geopolitics Reframed, 55. Samuel Huntington'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was ve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