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書探媒體一致感動淚推 本年度不容錯過、最賺人熱淚的療癒小說 愈是親近的人,愈容易被遺忘, 但失去他們的傷往往最痛,而且無法彌補…… 六歲的札克是麥利金小學的一年級新生。 那天,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平日早晨, 直到槍手入侵校園,隨機奪走十九條無辜的性命, 包括札克的哥哥安迪在內。 這場意外讓札克的世界一夕崩解。 他的母親在失去愛子後變得憤怒尖銳,一心要槍手的父母付出代價; 他的父親試圖藉由工作麻醉傷痛,卻不被妻子諒解, 兩人間的衝突更是讓家中氣氛降到冰點。 札克變成家中唯一的孩子,卻不斷被大人們遺忘, 只有躲進哥哥的衣帽間裡才能感到安全。 在那裡,他不用擔心外界的議論、爸媽的爭執。 然而祕密基地卻無法阻止身體裡那個憤怒的浩克日漸茁壯, 直到某天札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 ◎本書關鍵字:生命教育、情緒教育、創傷壓力、人身安全、校園槍擊、家庭手足 ◎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人權、家政、資訊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少年天下】系列介紹 1. 專屬國中生,給10-15歲「輕」少年的閱讀提案。 2. 夠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裝和題材。 3. 以少年為本位,提供邁向成長的關鍵字。 4. 有深度但無難度,得以思辨的優質文本。 本書特色 特色1 以六歲男孩札克的視角,描述一個家庭在驟然失去摯親後如何放下悲傷、仇恨,情節感人至深。 特色2 書稿寄出兩天吸引17間出版社報價,各國書探、媒體無不感動落淚,譽為:年度最期待的一本書。 特色3 美國版由《奇蹟男孩》出版社 Knopf以六位數美金高價簽下,至今已售出16國版權。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王淑芬|名作家、廣播主持人光禹|知名作家吳淡如|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作家李金蓮|牙醫師、環保志工李偉文|教育工作者李崇建|資深譯者卓妙容|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林怡辰| 律師娘林靜如|外文書書評人胡培菱|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郝譽翔|新聞工作者黃哲斌| 小兔子書坊黃淑貞|暢銷書人氣作家螺螄拜恩|親職溝通專家羅怡君|知名版權經紀人譚光磊 十多位名人感動推薦!(以上按姓名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札克的童言童語完美描繪出天崩地裂的椎心之痛、豁出一切的絕望,但也引導我們學習和巨大傷痛共生、接受無常人世的遺憾和帶著思念活下去的勇氣。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繁瑣的枝節,《被遺忘的孩子》以最淺白的文字講述了一個最深刻的故事。一個觸動靈魂、令人感動萬分的好故事。──資深譯者卓妙容 一本關於失落、傷痛與療癒的小說,緊湊,寫實,溫柔,讓人想起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深刻凝視家庭及學校生活的快樂悲傷,正因痛楚如此真實、憤怒如此真實,我們身邊的愛與寬容,也如此真實。──新聞工作者黃哲斌 我們閱讀文學,像是儲存一種力量──追尋黑暗盡頭所透露的一絲微光。《被遺忘的孩子》裡,札克顯然便是垂垂欲墜的家庭的一抹微光,他的離家出走,讓幾乎遺忘掉他的爸媽,看到了他的存在(和努力),以及家的存在。──作家李金蓮 開頭的槍擊案,竟只是這一場悲劇的開始,而非高峰。真正的悲劇,在於死亡就有如一條引信,點燃了一個家庭乃至大人之間的內部矛盾。札克哥哥的死,不僅沒有讓家人更團結在一起,反而是加速了他們彼此分離的腳步。──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郝譽翔 恭喜瑞安儂・納文,初試啼音便已出類拔萃。──暢銷作家哈蘭・柯本 如果你喜歡《房間》,你一定會愛上《被遺忘的孩子》。這本令人心碎但重要的小說以與眾不同的全新角度描繪心理創傷,提醒讀者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希望依然存在。——《反璞歸真月刊》:「五本不會讓你失望的好書」 《被遺忘的孩子》太棒了!年僅六歲的札克比他身邊哀痛欲絕的大人更了解人性。他抱持希望和樂觀的態度,決心實現他的計劃,讓每個讀者不禁在心裡為他加油,並期待即使遭遇這麼嚴重的慘劇,仍能看到快樂的結局……納文筆下的札克真實得令人心碎。──《華盛頓郵報》 很難找到比《被遺忘的孩子》更貼近時事的小說了。以六歲小男孩札克・泰勒的角度敍述……這本書探討在天崩地裂的悲劇後,面對喪慟、家庭和復原的心碎歷程。雖是虛構的故事,感覺卻萬分真實。——Shondaland.com網站 令人感動的小說。從第一個句子就讓你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描述一個家庭在槍擊案後如何重新修補關係的迷人故事。——《美麗佳人》 這本眾所矚目的新人小說探討了時常出現在報紙頭條、不斷在全世界上演的悲劇,深入刻劃校園槍擊案、愛、失落、原諒和悲痛。——《Glamour 》雜誌:「2018迫不及待要讀的一本書」 少見的以兒童為第一人稱的小說。你一定會情不自禁的愛上小男主角。——Bustle女性網站:「2018你絕對不想錯過的新人小說」 同理心和轉換視角的強力實踐。──《科克斯書評》 *適讀年齡:10歲以上 *無注音
陳美齡一直對兒童問題非常關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曾多次出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視察當地兒童的生活,包括戰禍、饑荒、童兵、買春、割禮、愛滋病等不忍卒睹的問題,1998年起更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 本書是她幾十年來視察各地的經驗總結,記錄了一個個悲慘中透著堅強和人性光輝的孩子們的故事,及這些見聞帶給她的衝擊和感悟。 世界上還有很多孩子需要我們伸出援手,因為我們都是地球人。
縱觀滕固短暫而勤奮的一生,他在文學理論與創作、藝術史學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具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在他從事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的二十餘年間,為世人留下了近二十種專著和編、譯著作以及有待發掘的散佚文章、史料。本書的編輯出版,雖屬拾遺補缺,然希冀為讀者展示作者多方面的創作、研究成績,為研究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有關滕固著述和史料,使世人記住這位學貫中西、英年早逝,且對中國現代文化事業做出積極貢獻的一代學人。【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提到戰爭,往往聯想到士兵、將帥和國家領導人。 被迫捲入動盪的平民百姓,卻是影響最深的那群人。 本書還原二戰到美軍占領時期,日本社會大眾生活的軌跡, 追尋他們在戰火中求生的身影,銘記戰爭的殘酷與悲傷。 本書特色 1.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了解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2.訪問超過四十位經歷二戰的日本民眾,第一手揭露他們的經歷,以及對戰爭的看法。 3.了解日本老百姓如何在戰火下努力求生,反思戰爭帶來的傷痛和扭曲。 內容簡介 大分縣,一個可能連日本人都不清楚地理位置的縣市,與二次世界大戰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偷襲珍珠港艦隊的訓練基地、代表日本戰敗受降的官員,到戰後美軍駐紮的地方指揮中心,都與大分有所淵源。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場既遙遠又近在眼前的戰爭,盡力求生並尋找生存的意義? 作者埃德加‧波特和冉瑩夫婦,訪問了超過四十位在地耆老,他們當年是學生、教師、助產士,甚至是神風特攻隊隊員,並且結合大分縣各地檔案館豐富的報刊、民眾回憶錄,重建了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人們在戰爭下的日常生活,以及面對戰爭的心境與態度。 ‧戰前新聞媒體如何煽動民眾,讚揚永不落敗的日本帝國? ‧戰爭期間,學生如何被動員到工廠製作武器,為戰爭做出貢獻? ‧戰爭期間,助產士如何在美軍猛烈轟炸下,克難地為產婦接生? ‧戰後,進駐日本的美軍部隊,如何給日本人帶來新的文化和衝擊?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一致推薦 (依來函順序排列) 林志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
... 小孩的存在。」「但如果是個兒子呢?」穆德娜嘉媚不解地問道。如果琪亞真的生了個兒子,那麼這個孩子便會被冊封為埃及的冠冕王子,並成為下一任的法老王。穆德娜嘉媚完全沒有自信自己是否可以把這樣的秘密保守到那個時候。尤其是當那法媞媞只生了女兒,而阿卡 ...
... 孩子的誕生,阿門厚德根本不知道自己能開口跟她說些什麼。雖然那也是他的孩子,但他卻沒有辦法與她感受相同的哀悼。「那的確是件不幸的事。」琪亞低下眼瞼並保持平淡的語調開口:「正如你所願,我的王,這個孩子是注定不應該被帶到這個世界上。不能保住他的 ...
本書依據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館藏「內地會檔案」(CIM Archives)探討內地會於1881年在山東煙台創立的芝罘學校之歷史發展、教育特色,以及新教傳教士家庭在中國面臨的育兒問題、在異地教養子女的心態。
本書藉由敘事醫學相關作品的集結,期盼讀者能有機會透過疾病敘事的閱讀,聆聽他者(the other)的聲音,了解每位病患、家屬、與醫療工作人員所處之困境、兩難與無奈。透過良善的醫病溝通模式,減低病患、家屬,甚至醫事人員的悲傷與無奈,並重新建構其價值觀以找到個人生命意義以及情感歸屬與出口。
被遺忘的孩子: 中國孤兒亞洲人權觀察著: Zhongguo gu er
... 小孩不受到任何的傷害,一雙美麗的褐眸也滿是質疑地望向傑洛克。為什麼?她不能理解:既然她都已經做到王后對她的要求,那他又為什麼要謀殺她腹裡的孩子?更何況那還是一個很可能屬於他的孩子......「這不是我的決定,」傑洛克朝她邁前了一步:「但卻是我們唯一 ...
「中國戲」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被知識分子視作中國與西方建交的橋樑,雙語作家熊式一以民間故事和京劇為藍本創作的英文話劇《寶川夫人》更從1934年開始在英國掀起「中國」熱,成功地向西方國家展示中國的文化面向。1950年代末,熊式一從倫敦移居香港,爾後高度參與本地戲劇及文藝活動,尤熱切地翻譯改寫「英國戲」供「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搬演。按時地劃分熊式一的創作生涯,他在英國積極以英文撰寫「中國戲」,在香港則轉為以中文撰寫「英國戲」。綜觀既有研究,歷來最受關注的獨有熊式一的英文劇本及其翻譯,他寫於香港的劇作或礙於資料匱乏而未受重視。本書透過重新挖掘文獻資料和深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珍藏的手抄藍印劇本,不但要擴展昔日研究的寬度,還能相對整全地呈現熊式一的跨國、跨地域創作歷程,充分彌補前人研究之缺失。 本書歸入跨文化翻譯研究領域,視熊式一及其作品為理解香港中、英跨文化交流的起點,事實上,熊式一橫越中國大陸、倫敦及香港的創作歷程,正能容讓我們反思中國知識分子的身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