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三篇文章,首兩篇「1949年前香港教會的發展:
調景嶺,是大時代變遷下的歷史產物。 1949年中國政權交替,大量與前政府有關係的難民湧入香港,當中一部分被暫時安置在摩星嶺。隨著香港政府把他們遷往調景嶺,標誌_這個特殊社區的誕生。面對種種困難,流落異鄉的難民們憑藉互助精神,及在台灣救總及各個教會的支持下,建設出一個極具活力的社區,在宗教、教育、經濟各方面形成獨特的面貌。然而,隨_調景嶺小區於90年代被清拆,當年的民居、教堂、學校、商店以及種種景物,都隱入歷史。時至今日,調景嶺已成為將軍澳新市鎮其中一區的名稱,而昔日的調景嶺營早已被人淡忘。 本書兩位作者成長於調景嶺,透過整理文獻資料及訪談記錄,同時結合親身見聞,全面記述了調景嶺社區約半世紀的發展歷程,為調景嶺留下完整而生動的歷史見證。
本論文集以「1949年後的中國基督教」為題,彙集海內外學者共二十一篇學術論文,內容涵蓋「通論」、「政教關係」、「區域視野」、「教育」、「人物、思想研究」及「香港」六個領域,書寫基督教於學術、社會、教會內等等各種演變與抉擇。 書題《恆與變之間:1949年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論集》,其中「恆」與「變」述說基督教在宏觀歷史中的相遇,在這「之間」潛在不同的可能性,述說在時代洪流前作出的抉擇。 從本書綜述,以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轉後,闡述基督教在中國、香港、台灣三地社會不同土壤中的發展。面對風潮變革,迎向政治、社會、教育、學術等的轉變與挑戰。在政權交替與社會轉變的時代,基督教均處於抉擇前,藉著對過去回顧發掘當中的時代意義。
本文集以「中國基督教史與區域研究」為題,匯集了四十位學者的三十九篇論文,從方法論、教會的區域史、教會發展與區域因素的互動及人物與區域研究等角度展開探討。本文集呈現基督教在中華地區不同角落的歷史面貌,這既是基督教流播中華大地的歷史,也是中國區域研究的一種新嘗試、新視野。文集題為《法流十道——近代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是寄意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對當時基督宗教(「法」),在中國不同的行政區域(「道」)的發展描述:「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寄望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福臨中華、國泰民安。
美國監理會是一個小差會,為什麼能在中國留下深刻的影響,包括創辦了晚清最具影響的中文報刊《萬國公報》,創辦了第一流大學(東吳大學)、中學(中西女塾),培養了無數一流的人才?本書重點關注基督教會與江南社會的互動情況。
在宗教與文化的碰撞中,中國人何去何從?信了耶穌的中國人,不拜祖先的中國人還是不是中國人?當擁有全世界最多信眾的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與全球人口最多、五千年來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的中國相遇,兩者自晚明迄今產生了不少衝突。 本書由淺入深,從中國基督教信徒所面臨的兩種價值的矛盾,到基督教與晚清社會的碰撞,以至與新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從歷史和哲學的角度分析這兩個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的認識、交流與交鋒。 本書除了可作為人文學科通識教材之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呈現基督宗教與中國相遇的面貌,展現人文學科的思考方式,是一本學習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亦適合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香港地處中國南疆,在19世紀中葉以後的一百多年捲入了西方的殖民浪潮,然而無論從地域、人口、文化、語言風俗等方面看,它與母體中國的聯繫從來沒有中斷過。本書追索香港歷史發展軌跡,使讀者可以從歷史中辨認自己的成長,從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而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成就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動力。 本書第一至第三章,系統呈現了從遠古到現代香港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把當代香港社會的「前因」作了明確的描述和交待;從第四章開始分專題論述香港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可見層面豐富,內容涵蓋面大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本書前後29位作者均是香港本地出身,或在香港從事多年研究的專業人士。他們用審慎的眼光分析前人的著述,精心融入各人多年的研究心得。因此本書既是合作撰寫香港歷史的佳作,也是香港史研究成果的全面總結。 是次增訂版除由原作者對初版的章節進行修訂外,還增加了〈殖民地時代香港的法制與司法〉一章,及附錄〈香港歷史學術研究中英文論著書目(1997—2015)〉,使全書內容更詳實和完備。
近代基督教之來華,隨著教會事業之成長,華人教牧群體逐漸形成。處於內憂外患時艱之華人教牧、傳道,其信仰言行,得見「愛主愛神愛教會,為人為國為社會」之特質,從而促成二十世紀中國教會之本色化。而本書之華人教牧、傳道個案,正好說明此一歷史變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採行「三自愛國教會」之「國有化」政策,國內基督宗教出現「一體化」。海外華人教會則分途發展,其中除「國語」教會外,粵、閩、潮、客四大方言教會,成為海外華人教會的支流。可見方言教會,於近代中國基督教會之發展史上,自成一幟。隨著近日因世局丕變,種族、文化紛殊對立。各國學術界,相繼起而推動「族群研究」,風氣日盛,從而影響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學者開始關注方言教會的研究。就本港而論,香港建道神學院已開辦方言教會課程,並與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合辦研討會,邀請從事方言教會的學者參與。本書即為研討會之成果。期盼對海外華人教會史研究,作拋磚引玉之先導,以待來者。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非基運動」在中國興起,華人教牧與信徒身處教難,遂群起護教,於是高唱教會「本色化」,謀求西來的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相互調攝融和;中國教會在「本色化」的推動下,日見成長。然而,在英語、電子資訊及國際貿易席捲世界之際,華人教會亦大受影響,「本色化」漸見褪色,神學方面尤其明顯。有鑑於此,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召開了「近代中國基督教本色化的歷史回顧」研討會,探討「本色化」這個教會史上的重要課題。本書收錄了該研討會會議論文十八篇,從「通論」、「人物」、「教會」、「團體」、「教理」五個層面去為中國教會的「本色化」作出回顧與前瞻。
The second volume on Christianity in China covers the period from 1800 to the present day,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both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a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