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羅生門

歷史的羅生門
ISBN-10
986316299X
ISBN-13
9789863162995
Category
Young Adult Nonfiction / Comics & Graphic Novels / History
Pages
274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3-03-01
Publisher
新潮社出版 聯合發行代理
Author
張秀楓

Description

見微知著,以嶄新的筆觸披露驚心動魄的真相。

去偽存真,用生動的細節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歷史是最大的「羅生門」。歷史的真相,如同一盞風中的燈,似有若無,忽明忽暗,撲朔迷離,誘導著、指引著我們不知疲倦地去追問去探索,這也是歷史永遠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原因。

岳飛因何而死?問題似乎可笑,因為在有宋一代,岳飛即被平反昭雪,宋廷將全部罪責一古腦地推給了秦檜,連正史《宋史,岳飛傳》也說「檜亦岳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歷史的誤會竟有百餘年之深,直到明代史評家文衡山有一首詞問世後,才如石破天驚,「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康王自怕中原復。嘆區區秦檜亦何能,逢君欲。」詞中的「康王」即宋高宗趙構。文詞寥寥數語,一掃籠罩在歷史上的塵埃,道出了殺害岳飛的真凶是宋高宗。原來趙構擔心如果岳飛北伐成功迎還二帝,自己將帝位不保,因此必殺之以絕後患。秦檜不過是「逢君欲」的替罪羊罷了。真實是可怕的,但我們必須正視。

事情並沒有結束。岳飛的死因一直在追問、辯駁和探索中。例如二○○九年第4期《百家講壇》刊載了一篇署名文章,認為岳飛死於自身性格,南宋大理學家朱熹都說他「恃才而不自晦」,剛正耿直等不為當世所容的性格,命中注定了岳飛的悲劇。

然而,爭論還在繼續。有論者從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等諸方面進行考量,得出結論為岳飛之死,其真正的兇手不是秦檜,也不是趙構,更不是一己之性格,而是家天下的封建專制制度。岳飛有很強的民本思想,他上得罪於君主,中脫污於百僚,下雖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卻又拒絕做人民領袖,其死不可避免。

哪家說法更接近歷史的真相,我們還難以確定;能夠確定的是,爭論和探索還將持續下去—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歷史的豐富、多元,甚至吊詭,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讓人接觸之下彷彿步入了「迷霧森林」!秦檜在政治上是個千古罪人,然而史料披露說,他還是一個飽學之士,尤擅書法,他集各家之長而獨創了流傳至今的「宋體」字,只不過因他為人卑污而不能像顏(顏真卿)體、柳(柳公權)體那樣以姓氏來命名罷了。

歷史的愛憎猶如冰火不能同爐。更有意思的是,秦檜的後人還都不錯,其曾孫秦巨曾任蘄州守備,為抗擊金人侵略而奮勇殺敵,以致以身殉國,成了民族英雄。秦檜的另一位後人、清乾隆年間的秦澗泉以博學而中狀元,一次他到杭州拜謁岳飛墓,想到先祖之劣跡而愧疚,毅然揮筆寫下了「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傳為歷史佳話。岳飛的後代呢?史料雖不翔實,但其二十一世孫岳鍾琪,官至清雍正的川陝總督,冊封寧遠大將軍,曾將友人以謀反而告發,親手炮製了株連數百人的曾靜冤案,令人髮指,轟動全國。對待歷史,如同對待萬事萬物一樣,切忌簡單化、片面化、僵化,而應多角度、全方位,在變化中去考察和體認。

歷史的豐富和厚重,為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更新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例如對明亡原因的探討,是以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使其摧枯拉朽,還是清人早已虎視眈眈終因吳三桂的勾結而長驅入關,抑或是黃仁宇的明亡於財政破產說更貼近歷史的真相?再如,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為同時代人,此時的歐洲資本主義已從萌發到成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均己完成,科技和機器製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兩個皇帝都有向西方學習的歷史記載,然而因了學習的態度和深度迥不相同,兩個國家的歷史走向也是天壤之別,東西方此消彼長的深刻原因到底何在?

另外,清王朝的GDP曾經世界第一,是全球的三分之一、英國的六倍,卻被那些「蕞爾小國」打得暈頭轉向,割地賠款,惶惶不可終日,其中的癥結到底是甚麼?至於一些歷史人物如曹操、袁崇煥等究竟應該怎樣評價?「歷史門」的「興奮點」比比皆是,且又不斷刷新;其昭示與鑒借,也如春之驚雷秋之颶風,回蕩在一年四季。學者在探究,平民在含玩,歷史的魅力無法窮盡。

本書以具有新鮮史料價值特別是具有獨樹一幟的銳思卓見價值為取捨考量,遴選了近年來的一些歷史文字,呈現給讀者。從個體到群體,從微小到宏大,從先秦到現代,正與邪的爭鬥,善與惡的較量,愛與欲的糾結,萬事翻覆如浮雲,再現了歷史的豐富和厚重。

因了見識與史識的融合,鏡鑒既往與洞悉未來的對接,文章有一種令人或怦然心動,或迴腸盪氣,或拍案叫絕,或沈思凝想,直入人心的溫度和力度,激發思考,助力當今,彰顯了歷史的巨大的魅力和誘惑力。而誘惑則預示著無盡的可能,使人在期待與想像中參與創造,他們的心因而迴旋激蕩,意象洶湧。

Similar books

  • 歷史的迷霧森林
    By 張秀楓

      本書以具有新鮮史料價值特別是具有獨樹一幟的銳思卓見價值為取捨考量,遴選了近年來的一些歷史文字,呈現給讀者。從個體到群體,從微小到宏大,從先秦到現代,正與邪的爭鬥,善與惡的較量,愛與欲的糾結,萬事翻覆如浮雲,再現了歷史的豐富和厚重。因了見識與史識的融合,鏡鑒既往與洞悉未來的對接,文章有一種令人或怦然心動,或迴腸盪氣,或拍案叫絕,或沉思凝想,直入人心的溫度和力度,激發思考,助力當今,彰顯了歷史的巨大的魅力和誘惑力。而誘惑則預示著無盡的可能,使人在期待與想像中參與創造,他們的心因而迴旋激盪,意象洶湧。 本書以具有新鮮史料價值特別是具有獨樹一幟的銳思卓見價值為取捨考量,遴選了近年來的一些歷史文字,呈現給讀者。從個體到群體,從微小到宏大,從先秦到現代,正與邪的爭鬥,善與惡的較量,愛與欲的糾結,萬事翻覆如浮雲,再現了歷史的豐富和厚重。因了見識與史識的融合,鏡鑒既往與洞悉未來的對接,文章有一種令人或怦然心動,或迴腸盪氣,或拍案叫絕,或沉思凝想,直入人心的溫度和力度,激發思考,助力當今,彰顯了歷史的巨大的魅力和誘惑力。而誘惑則預示著無盡的可能,使人在期待與想像中參與創造,他們的心因而迴旋激盪,意象洶湧。  

  • 小說裡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日本文學名家十講3)
    By 楊照

    無修飾的人性,你可敢直視?不善良的自己,你能否接受?善與惡的界線何在?短篇小說如何開展複雜多元的「羅生門」?從芥川龍之介解讀人性黑暗習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全新系列.樹立日本文學新史觀──各界名家一致推薦「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版主一頁華爾滋Kristin戶田一康(作家、真理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王盛弘(作家)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李靜宜(作家、東美文化總編輯)周慕姿(心理師、《作家的靈魂腳本》podcast主持人)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林福益(城邦媒體集團業務總經理兼書虫公司總經理)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馬欣(作家、影評人)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梅用知世(「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章蓓蕾(日本文化譯介者)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影評人)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蔡詩萍(作家)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蔣亞妮(作家)【按推薦人姓氏筆畫順序排列】▍為什麼讀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的現代性還表現在處理古老故事時的一份人性洞視,不是將重點放在事件上,而是凝視、探測人對於事件的反應。事件的人物、場景可以是古老的,帶有歷史性的傳奇味道,然而他要從《今昔物語》所提供的這個故事中去顯現事件觸動了人性中的哪一個面向,激發了什麼樣的衝動。如此被刺激出的「虛榮」於是不再是古老的,而具備普遍性,穿越時空對所有的現代人傳遞強烈的共同訊息。這是芥川龍之介最為擅長的。──楊照芥川龍之介二十歲踏入文壇,三十五歲自殺過世,極其短暫的創作歲月中,累積了上百篇短篇傑作,擅長透過精煉的敘事手法,探索複雜又矛盾的人性命題,究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與惡的界線又在哪裡?透過文學,他將各種難解習題,永遠刻鏤在讀者心中。楊照以多元視角引領讀者進入芥川龍之介的短篇世界,解讀其作品更為深層、隱藏的訊息,為閱讀經典文學的帶來更多意想不到樂趣。──跨越善惡的邊界, 複雜人性的立體書寫藝術真正要成就的,是揭露人們壓抑深藏、逃避面對的詭譎人性,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不僅止步於揭示「人性有多惡?」這種層次的命題,他反覆碰觸的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法承擔自己的真實的人性。」以此丟出各種令人不堪、更為複雜曖昧的善惡命題,刺激讀者打破二元對立的視界。〈鼻子〉逼著讀者反思歧視的本質,探究歧視心理是如何成形的?〈山藥粥〉裡用善意包裝的惡意,帶我們誠實面對原來一個人的生存基礎是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在〈架裟與盛遠〉中領略到人與人進退維谷之間,難以摸透、層層掩飾的多變思緒與算計,〈地獄變〉則讓我們見識一個人為了追求藝術會落入何等極端境地?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什麼是惡?」以及你還有把握應該如何判斷善惡真偽嗎?──文學主張:短篇美學與詩的精神芥川龍之介短暫創作生涯所留下的作品,盡是短篇小說,對他來說,這是最明確的「現代」形式。他力排時下盛行的自然主義與私小說風,避免填塞過多現實中平凡庸俗的內容,他要寫的是「將人投入在非常狀態中,去檢驗人的反應」,也因此有著寧短毋長的追求。他另一個重要的小說美學主張,是反對「以情節為中心的小說」,他的寓言名作〈河童〉,自傳性作品〈呆瓜的一生〉重點都不在情節上。也因為這份追求,讓他與文壇前輩谷崎潤一郎掀起一場論戰。他認為小說好不好,關鍵在於有沒有「詩的精神」,小說所關切的不是「然後呢?」而是當下發生了這件事,人們如何反應,又如何交織成一片糾結的「意義之網」。於是他經常從傳統物語中取材,拿現成的故事改寫,證明即使不自己生產情節,也能創造出獨有的小說世界與意義空間,為讀者帶來閱讀的刺激與玩味。──從傳統物語取材,注入西方現代文學理念芥川龍之介最擅長的創作手法是將「傳統故事就轉型為現代小說」。他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手法,對於敘事的擁有高度自覺——是誰在說故事?用什麼人稱、從什麼角度?可能因此無法看到、表現什麼?敘述要如何展開?時間要如何在敘事中順向、迴向或逆向進行?讓古老故事呈現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小說的現代性還表現在處理故事時的一份人性洞視,重點不在「事件」上,而是凝視「人」對於事件的反應。人物、場景可以是古老、遙遠的,但透過事件觸動出的人性卻具備普遍性,也因為這份穿越時空的普遍性,讓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歷久彌新,芥川龍之介一九二二年的小說〈竹藪中〉就是改編自古籍《今昔物語》,三十年後再由黑澤明改編電影《羅生門》,還能在西方世界造成震撼,即可證明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如何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經典十人書單01 理想的藝術家生活:楊照談夏目漱石02 陰翳的日本美:楊照談谷崎潤一郎04 小說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05 楊照談川端康成(暫名)即將出版──[2022-2023]太宰治三島由紀夫遠藤周作大江健三郎宮本輝村上春樹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剖析經典十人,以其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楊照

  • 羅生門‧河童: 新潮文庫026
    By 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文壇的鬼才,大正時代文壇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短短三十四年的生涯中,留下許多不朽的傑作。他的作品可分兩大類:其一取材自「今昔物語」等古籍,使歷史小說中的古代傳記中人物在近代復活,注入現代人的靈魂。另一為取材現代生活的作品,對於人生的觀察非常深入,再加上他的辛辣筆鋒交織而成龐大的力量。「河童」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巨作,借天才的瘋子底談話筆錄,把空想與現實作巧妙的連鎖運用,富於機智與引人入勝的技巧顯示出芥川才華的全貌。欲了解芥川文體中那種激情和超現實的事實,以及由精神的飛躍所產生的森然鬼氣,本書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名作。 

  • 耕讀-150本閱讀的小美好
    By 陳淑滿, 方靜娟, 宋邦珍

    耕讀-150本閱讀的小美好

  • 走過兩遍的路: 我的中國歷史學家之旅
    By 柯文 Paul A. Cohen

    每一代歷史學家,都要重寫上一代歷史學家寫下的歷史。著名歷史學家柯文,治學中國歷史至今六十年出頭,對中國歷史和歷史本身的思考經歷了一系列演變。在他的研究生涯中長久縈繞於心的,並非關心西方人自以為富有價值、自然而然、符合常規的歷史,而是志於深入中國,像中國人自己親歷一樣,最大程度地審視和重新理解中國歷史。當初親身經歷的歷史,與後來重構的歷史迥然不同,書名《走過兩遍的路》正正象徵著這一關鍵的分別。推薦柯文的這本回憶錄,討論了20 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的中國歷史學者們反覆討論的核心問題:從以費正清為代表的「西方中心論」到強調從中國的角度研究中國史,到探討民間史觀和書寫歷史、故事和記憶之間的張力等全球性議題。這是一本深具啟發的好書。作為一名曾於1964–1965 年間在哈佛參加費正清研究生課程的外國人,第四章中作者與導師費正清之間終身真誠的友誼亦令我動容。—畢仰高(Lucien Bianco,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榮休教授)鮮有歷史學家認為,他們選擇如何講述過去這件事本身既有趣又重要。能對異文化歷史有深入體認、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歷史學家,則更是罕見。以一種西方式的分析想像力點亮中國史思維—柯文不僅向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西方學者提供了示範,也為中國歷史學者提供了研究本國豐富歷史以至世界各地歷史的新方法。他這段自我發現的旅程,為歷史學專業帶來啟迪。—王賡武(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

  • 我在京都尋訪文學足跡: 帶你尋訪京都美麗與哀愁的文學地景
    By 陳銘磻

     帶你尋訪京都美麗與哀愁的文學地景   心  岱(作家)  汪其楣(教授)  林文義(作家) 周于棟(畫家)  曾郁雯(作家) 誠心推薦   搭乘浪漫的小火車到嵐山,飽覽保津峽谷和嵯峨嵐山的楓與櫻;搭乘電鐵到三条大橋的街衖尋訪幕末名人遺址;搭乘公車到東山區八坂神社、清水寺懷古,或是到新京極沐浴時尚潮流;更或者搭乘嵐電前往太秦廣隆寺。京都到處充滿平安時代以來,文學名家和名著的名景,美與浪漫宛在其間,使人不捨離去。   大佛次郎《鞍馬天狗》∕鞍馬山˙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知恩院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金閣寺˙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羅城門跡 谷崎潤一郎《細雪》∕平安神宮˙司馬遼太郎《龍馬傳》∕高瀨川幕末名人遺址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比叡山˙吉川英治《宮本武藏》∕三十三間堂 松尾芭蕉《嵯峨日記》∕落柿舍˙紫式部《源氏物語》∕宇治 志賀直哉《暗夜行路》∕妙心寺˙森鷗外《高瀨舟》∕高瀨川一之船入 清少納言《枕草子》∕稻荷大社˙井上靖《樓門》∕南禪寺   典雅與浪漫的京都文學旅行   許多人專程到京都自助旅遊,一次或更多次的重複進行;許多關於京都旅遊的書,也一本接一本的被書寫和出版。那是因為融合古典與現代的京都,從來就一直讓人看不厭、玩不煩;也令人寫不膩、讀不倦。   走遊京都的方法,因人各異。有人喜歡放慢腳步,穿梭在依依墟里煙的小巷窄衖裡,浸淫衍溢於格子門窗的典雅風情,或者走進寺院,細數古老京都的宗教原典;有人則根據旅遊指南尋訪京都各色美食,大啖和風料理;有人索性從最熱鬧的四条通閒逛到新京極通購物街,沐浴在絢麗的潮流之中。...

  • 光影政情 -- 銀幕背後的政治和歷史故事
    By 蔡子強

    蝙蝠俠再不是萬民景仰、天與人歸的光明使者,反而在葛咸城市民眼中,只是一個亦正亦邪,濫用私刑的惡棍。 ... 本來蝙蝠俠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一個從此不再需要以私刑替天行道的法治夢想,那就是那個本來正直誠懇、智勇雙全的檢察官,但小丑卻以混亂把這些一併 ...

  • 古今之變:現代中國的困惑—歷史學家訪談錄
    By 李禮

    「古今之變」,是對中國從歷史進入「現代」過程中,再造國家甚至自身「文明」的一種思考。中國進入「現代」會遵循一種通用的演化路徑,還是會變成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外?十幾位中外學者對中國歷史和當下的判斷並不相同,讀來頗能給人啟發。

  • 袖手憑欄集
    By 劉雲龍

    本書收錄作者於1996至2016年二十年間,在北美華文報章世界日報「香港瞭望」專欄刊載的部分政治評論文章。

  •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小說選
    By 芥川龍之介

     「但我不禁想像。即便百年後仍落寞無名,但有那麼一位讀者,拿著我的書。在他的內心深處,儘管朦朧,仍會浮現我筆下的海市蜃樓……」──芥川龍之介【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是日本現代文學的鬼才,寫下風靡世界的《羅生門》電影原著小說〈竹林中〉。為表彰他對文學的貢獻,設立了以其姓氏命名的純文學最高榮譽「芥川賞」。【收錄芥川龍之介代表作】本書收錄芥川龍之介16篇作品,不僅包含著名作品,也挑選一些少見、有趣新異的作品。書中依出刊時間排序故事篇章,帶你循序漸進閱讀芥川龍之介的創作。 【人性,比地獄還像地獄】●電影《羅生門》原著小說〈竹林中〉「我沒殺女人。那麼,她到哪裡去了呢?我也不知道。」●最赤裸的人性掙扎〈羅生門〉「是餓死好,還是當賊人好?」●夏目漱石極度讚譽的傑作〈鼻子〉「鼻子會不會再度變長呢?」●人性比地獄更像地獄〈地獄變〉「若人不能分辨五常的話,除了下地獄別無他路可行。」●著名傳說故事〈猿蟹合戰〉的真正結局「有句話要給世上的讀者,你們大多都是螃蟹哦。」●古怪離奇的報恩與復仇〈報恩記〉「代甚內被殺頭──這是多麼完美的點子啊」●電影《南京的基督》原著小說「那麼,那個人真的是耶穌基督。」●菸草傳入日本的傳說〈菸草與魔鬼〉「那麼,如果沒猜中的話──我要你的身體和靈魂。」「拚盡全力的寫吧,現在自己寫的東西,也許改天就寫不出來了。」 ──芥川龍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