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優質國家國家, 就沒有優質民主! 2020年讓全球措手不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導致的肺炎疫情意外爆發,不僅考驗各國政府如何保護國民健康、維繫經濟活動,更加速國際政治情勢的變化,疫情能否獲得控制仍在未定之天,世界秩序已然大洗牌。如今重讀政治思想家法蘭西斯.福山於2014年寫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彷彿置身於政治預言之中。 法蘭西斯.福山師承杭亭頓(Samual P. Huntington),希望能藉由這套《政治秩序的起源》,補足其政治思想因時代衍生的落差。但他的做法並非接續杭亭頓的著作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分析,而選擇從人類史前開始,自人類的靈長目祖先黑猩猩談起。 法蘭西斯.福山認為現代國家要實施民主並不難,真正困難的是建立有能力為人民服務,並且保障人民安全的合法現代國家。《政治秩序的起源》分成上下兩卷,其理論基礎在於,現代成功的自由民主,來自三大政治體制:國家、政治、可問責的政府。 第一、國家必須能合法、有效地使用權力。 第二、法治是用來限制國家、統治者的權力。 第三、一個可問責的政府,會藉由公平自由的多黨選舉等民主程序,迫使統治者以全民利益為優先,而非謀一己之私。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中,福山旁徵博引、縱貫古今,展開一場探討政治建制的起源、演變與衰敗的歷史之旅。上卷共分五部,前半以國家建造為主題,闡述從黑猩猩的生活習性乃至人類部落社會的出現;他視中國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現代政治體系的國家,並比較同樣位於東方的印度,宗教如何讓兩者的政治發展截然不同;一路延伸至中東如何藉由奇特的奴隸制度建立短暫的強勢國家。後半則立論於法治,談宗教如何在西方發展出法治獨立的運作模式;以及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可問責政府在歐洲的發展。 對照2014年書中提到的質疑與推測,如中國能否在專制制度下維持經濟成長,如今讀來分外值得深思。縱然自由市場、有活力的公民社會、自發性的群眾智慧,都是民主重要的成分,但都無法取代一個強健、階層分明的政府。民主建制的存在,並不是評斷某國治理好壞的有力依據,未能兌現承諾,才是政治制度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如何「向丹麥看齊」,建立民主、安全、繁榮又不腐敗的國家,是本書追求的理想國度。
比美「國家寶藏」、更勝「痞子英雄」! 一樁三百年前的祕密,意外扯進中研院研究員、國安局、洪門幫眾、港臺兩地黑道;一場多方角力的尋寶爭鬥,正暗地展開…… 明鄭遺跡、風俗人情、美食小吃,原來都暗藏著寶藏線索。高潮迭起的冒險過程融入道地臺灣典故,七分寫實,三分虛構,絕對讓你迷惑,不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
這是一本小說,還是論文?也或許它不僅是小說、論文,更是所有男性的赤裸裸吶喊! -------------------------------------------------------------------------------------- 「二○一二年的夏天,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赴酒店擔任男公關。」 身為臺大高材生,他為了論文研究,化身為小元進入「鑽石仕女俱樂部」,在酒店認識了老闆孝哥、公關大寶、秉儒、瑋瑋、阿樂、阿沁、鬼鬼、恩恩等各具特色的男公關。 他們彼此的交流以及和客人的往來,一次次衝擊著他的固有思維。他觀察著「男性氣質」與「情緒勞動」的問題,在酒杯中、談笑裡,和這群男公關一同迎接晨光。 這裡的男公關個個敢愛敢恨,他深深感受——外面世界的人才是固守在自己狹隘價值觀而不知變通的人。男公關們毫不遮掩的虛偽讓他知道什麼是真誠,毫不遮掩的真誠讓他知道什麼是不同於虛偽的「虛妄」。 -------------------------------------------------------------------------------------- 在男公關之外,還有兩個人: 石震鵬,一個聰明、渴望加入學校混混幫派的孩子。陳穎禮,校園中的老大。 兩個有著破碎心靈的人,他們的命運,因為眼中所見的「黑暗物質」而緊緊相繫。 他們察覺每個人身上都有「黑暗物質」,只是大家都渾然不覺。 意外進入「那個世界」後,發現那裡的人都懂得如何控制好黑暗物質。 究竟,黑暗物質是什麼? -------------------------------------------------------------------------------------- 半自傳半小說的虛實交錯,作者不斷與那些幽微低沉的情緒對話,真切坦率與我們分享他眼中與眾不同的世界,讓人體悟:誠實才是人性最可愛之處!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敬一專序推薦 「楊教授所談論的台灣社會不公平,不但與當下許多年輕人的抑鬱息息相關,也恰巧是我自己近年來研究、關注的主題。他的書給我相當的啟發,我認為對於一般讀者,也一定會有相同的效果。」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 *楊志良說:這將是我最後一本非公衛健康的「雜書」。因為如果台灣可以從目前的向下惡性循環,開始向上反轉,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寫「雜書」了。 *分配,是刻骨銘心的問題;政府如果感受不到人民的痛,人民將收回交付給政府的權力。民主國家,政黨失去政權是常事,但請千萬不要為了保政權,搞到失去國家! *最厲害的殖民不是用武力,而是用思想,無聲無息的滲透,被殖民的一方毫無所覺,還對殖民者感恩戴德。台灣對美國就是這樣,被賣了都不知道,還幫對方數鈔票。 *政府的基礎建設如造橋鋪路、維持治安等等,都是受薪階級出的錢,富人繳稅少,卻享用優質的公共財及建設成果,小老百姓種樹,富人納涼,如此劫貧濟富,政府領導人不覺得羞愧嗎? *所得合理分配是艱鉅的工程,卻是政府不可逃避的責任。採用「混和型經濟」,生產讓市場自由競爭,分配用社會主義力求平均,才能讓民眾許願,下輩子再當台灣人。 公衛學者出身,為何跨足談分配、談經濟? 公平分配正是公衛的核心精神,全民健康不能有貧富貴賤之分,《禮運大同篇》中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楊志良一生追求的目標。他真心相信,此刻台灣仍有許多如他一般抱持愚公心情,不甘心台灣就此一敗塗地,伊于胡底的人,而此時正是理性公民應該發聲、應該挺身的關鍵點。 楊志良憂心台灣的未來,希望能改變台灣深陷泥沼的現狀,他認為,關鍵就在於「分配」問題。書中深入剖析多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因為奉行美國新自由主義,高度偏袒富人、貶抑勞動價值,讓原本較均富的社會,走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歧途;台灣目前所有的問題,都是從這裡開始產生的,環環相扣,進而影響其他層面,政治上,政商水乳交融、形成政黨、民代、財團共犯結構;同時,台灣又實施民粹式的福利制度,導致財政嚴重虧空,債留子孫。 「生產」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分配」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一個國家社會,只要做好分配,即使經濟沒成長,依然可以提升財富效用及社會福祉,讓人民覺得過得幸福,也就是,重要的不只是把餅做大,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分到足夠的餅。 要改變台灣當前的傾頹衰敗,政府唯一的路就是實踐分配正義,而稅制就是財富重新分配的神兵利器。我們期待政府有魄力進行稅改,提升施政效能的同時,也必須靠公民力量提升整個社會的公民意識。政府與人民同步成長,才能同心合力救台灣!
她有兩個才華洋溢的女兒,一位是藝術設計工作者,另一位是台灣氣質女星張鈞甯,但在成為星媽之前,她早已是知名作家,也是大學講師。她以社會觀察者的角度,拋出關於愛情、親情、人生、選擇、夢想……等各個面向議題,與不同世代共論跨世代現象。 兩個女兒對她說:如果真有世界末日,我們一定要和妳在一起,因為怕妳害怕!」 她說:兩個女兒各時期大小的背影,佔據了她的腦海。 他們是母女,是姊妹,是朋友,更是愛人。 然而,找到「愛」的過程不是這麼簡單的,怯步、失落、遺憾、困惑是探索愛的插曲,而幸福、安心、滿足、感動則是培養愛的養分。 關於愛,我們還不完美…… 不管你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或是享受一個人的冒險家、生活家,你是否曾經努力去了解你所不認同的世代?是否曾經花心思去觀察你所不喜歡的族群?是否曾經拆解過你早已習以為常的思維或體制? 也許你受不了爸媽那一輩的老觀念,也許你無法接受年輕人的那一套歪理,你不願再回想曾經的夢想,你害怕聽到別人否定你,你覺得自己最可憐沒人愛,你總是後悔板著臉面對親愛的人卻無法放下身段…… 鄭如晴以社會觀察者的角度與母親的身分,拋出關於愛情、親情、人生、選擇、夢想……等二十八篇「生‧活」的議題,並專注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社會現象。鄭如晴以理解、傾聽的態度,由家庭為出發,更擴及至社會關注,以細膩的文字,緊密縫合為愛所受的傷口,撫平現代社會的疏離感。
超人氣、超帥氣之圖文漫畫作者微疼出道創業大獻! 臺灣120萬大學生端碗捧腹、熱烈期待的爆笑大學生活(噴血飆淚)記實。 熬過高中三年,微疼終於盼到可以離家出走(誤)進大學的放風時刻。 他聽說住在學校宿舍,可以睡到上課鐘響再起床(睡眼惺忪~) 他聽說大學生蹺課才是常態(打工賺錢去~) 他決定在四年大學裡好好揮灑青春熱血,好好展現醞釀十八年的實力, 好好……好好……睡到飽!!玩到爽!! 如果你還沒上大學,一定要搶先看看這本「超現實」大學生活攻略本!! 如果你是大學生ING,你會看到你身邊的朋友都在膜拜這本書!! 如果你畢業了,這本書會讓你笑到大喊:「好煩,好想回學校」!!
儘管眼前埋伏廣袤的原野和恐懼 儘管還一無所有 但在幻想中,感覺自己擁有一切,那就是青春 陳文茜與10位夢想飛行者的人生相談 蔡康永、周杰倫、五月天阿信、劉若英、嚴長壽、林懷民、蔣勳、羅大佑、許芳宜、潘石屹 他們的人生故事,也是懷抱著夢想的你的故事 他們的信念,帶給這個時代的青年,最有力量的信念與箴言 本書收錄陳文茜主持、中天電視製播《中天青年論壇》節目,各位與談人的精采人生故事,藝文界大老、音樂人與作者,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創作人,他們的個性、背景、人生故事以及夢想的實踐歷程,點燃生命的花火,帶來美學、音樂、創作上的美好;他們的故事,將給你啟發與熱能,獻給所有懷抱夢想的你。 ●「不是一切努力,都會流失於沙漠。」――陳文茜 ●「你不用急著完成你的夢想,可是你要不斷地靠近夢想。」――蔡康永 ●「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生老病死不是我們可以控制,但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內心的堅強。」――周杰倫 ●「堅持很孤獨,可是你要堅持,最終被看到的,都是堅持下來的人。」――五月天阿信 ●「年輕最不怕的,就是失敗。」――劉若英 ●「你必須得先把自己的手搞髒,你必須能夠蹲得下去,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的深入。」――嚴長壽 ●「當我疲累的時候就會告訴自己,不能背棄初心。」――林懷民 ●「生活裡面的溫度,生活裡的溫暖,不完全是用你看待物質的條件來看,有時候可能要看更多更多。」――蔣勳 ●「要走得夠久,不要讓自己安於所擁有的。」――羅大佑 ●「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許芳宜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歸根到底,世界是你們的。」――潘石屹
臺灣公路系統為何如此規劃、編號與興建? 多山地形的臺灣公路有哪些足以傲視世界的建築工法? 公路環島之行可以看到哪些動人的景致?…… 作者的逐路之旅從一開始漫無目的地閒逛亂晃,最後發展成有系統地拍照、整理寫成文章發表於部落格上,進而成立社團「公路邦」,才發現全臺各地有許多和他一樣愛好公路的逐路人,「公路迷」這個詞彙因此孕育而生。 這是一本絕無僅有、含括交通知識與旅遊美景的專業作品,深入談及臺灣公路的種種風貌,除了在知識層面知其所以然以外,平日開車上路時也能因瞭解公路特色而更感到興味盎然。況且,旅遊不是一路直達目的地才開始欣賞風景,每一段路途都有值得細細品味的景致。 也許最美的公路絕景、最具意義的公路傳奇,就在你我時常經過的那條路上;而那些習以為常的設備和路標,其實都蘊藏著不凡的精神和意義。 閱讀本書能重新認識我們站立的路面,甚至可以發揮「行萬里路」的精神,用自己的雙腳去體驗及探索臺灣的公路傳奇。
原來── 鄭成功時代,臺灣人不瘋媽祖 原住民頭目制度是荷蘭人所設立的 三百年前,臺灣商人就採用股份集資…… 十三篇精采翻案,讓你重新認識臺灣的真正歷史!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歷經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發達,十七世紀曾被荷蘭、西班牙統治;明鄭敗亡後,納入清朝版圖,政權變動頻仍,族群融合多樣,文化發展多元。 本書以歷史主題為縱軸、以近四百年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精彩圖片說明,完整呈現三百多年來的臺灣真相。
有人為了把病養大而遲遲不就醫,有人為了領取保險金而要求醫生謊報病情,有人專門製造假車禍來詐財,有人一輩子病痛纏身卻毫無怨尤,有人在患難之中見證了真情……一幕幕的悲喜劇每天在診間裡不斷上演,於是我放下手術刀,拿起了慣常用來填寫病歷的那枝筆,記錄下聽診器永遠也聽不到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