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歲的梭羅於森林湖畔展開一場「生活的實驗」——他拓荒、造屋、種地、寫作身體力行,追求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足的生活二十八歲時的你是否也聽見遙遠的鼓聲渴望過上一種自由、從容、獨立與愛智的生活十八篇梭羅關於簡樸、獨立、自然與靈性的對話與你一起探索內心最高的緯度【本書特色】● 全新中譯本,以精鍊當代語感貼近大師心靈● 搭配珍貴攝影、聲景地圖,打開立體有聲的閱讀體驗 ● 與《聖經》同為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 《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 於美國文學公認為是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本書特別推薦】「聆聽・聲景地圖 THE WALDEN SOUNDSCAPE 自然之聲」 2018 杜威數位科技論文獎得主Christina Katopodis 領你聲臨華爾登湖之美【本書簡介】梭羅在一八四五年三月底來到華爾登湖,親手伐木搭建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七月四日,他展開了那段將會在後世成為傳奇的獨居生活。●「我走入森林,因為我想慎重地過日子,只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我是否能夠學會生活的教誨,而不是在我行將離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活過⋯⋯我想深刻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深度與精髓。」——梭羅梭羅認為,自然簡樸的生活有助於體會生命的真諦。這是一場生活的實驗——他把物質生活降低到基本要素,除了「食物、遮蔽、衣褲與薪材」外,餘皆長物,依耕作一畝豆田的收成與短工維生。這也是關於自由、獨立與靈性的探索——他實際精算過,每年工作六週,就能換得一年簡約生活之所需,不為物役而換來的閒暇和獨立,得以自由地閱讀、思考、寫作、漫步。他身體力行,深刻展示了一種物質簡約、精神豐盈的生活方式——他證明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其實是很少的,他更以自己的實踐,籲請年輕人不要淪為土地與房產的奴隸、不要追求財富的神力與拜物教,才能保有自己精神與意志的自由。●「荒野中的一切都是這個世界的寶藏。」——梭羅梭羅生活在自然中,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圖景。書中提及的動植物多達千餘種,對四季的交迭與變化、野生鄰居們的覓食和爭鬧,無不以博物學家的精確結合詩人的靈巧,對自然加以描摹和引申。從夏、秋、冬回到春,他帶我們展讀萬物的更生與新生,描繪出一種建基於生態學基礎上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哲學,今日讀來特別具有意義。他提醒「我們都需要荒野的滋養」,人類對自然的探尋並非僅為獲取客觀知識,也在於回歸自身的靈性。●「因為他聽到了不一樣的鼓聲。就讓他跟著耳朵裡聽到的音樂前進吧,不管那是什麼樣的節奏,又或者是多麼的遙遠。」——梭羅 林中生活,正是梭羅聽見「不一樣的鼓聲」而出發去探索的實驗,他以此鼓勵每個讀者都應清醒且詩意的活著、追隨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自己決定生活的方向,而能成為「與眾不同、獨立自主的人」。在展現生生不息自然萬物的同時,《湖濱散記》激發人們對於生活方向、生活意義的追求與思考,使得它感動了好幾代的讀者,每一代讀者也都帶著全新的興趣,從這部經典得到心靈的啟發,與生活的勇氣。在當今這個喧囂世代,我們比以前更加需要《湖濱散記》裡的智慧。 ●「我從實驗中至少學會:如果一個人朝著自己夢想的方向自信地邁開大步前進,努力過著他想要的生活,那麼他就會在尋常的時光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梭羅 _______ 【暖心推薦】廖偉棠 作家・詩人・攝影家|導讀 范欽慧 教育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推薦【《湖濱散記》箴言精選】梭羅是思想者,也是實踐者。在政治上,他啟發了甘地、馬丁.路得.金;在文學上,他影響了普魯斯特、葉慈、海明威;在環境生態上,他為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引路;後人以他為名,成立了華爾登湖項目、森林保護組織⋯⋯《湖濱散記》被譽為文學、哲學、博物學的永恆經典,暢銷百年持續不墜,今天,邀請你再次遇見梭羅的思想光芒:◎ 華爾登湖「湖泊是大地上景緻最美、表情也最豐富的容貌,堪稱是大地的眼眸,凝望著湖水的人,自然就可以測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這湖水像林間隱士一樣,長年過著簡樸矜持的生活,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妙的純淨。」◎ 活著「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或者神聖的生活的人,一億人中才有一個,唯有清醒才是真正的活著。」 ◎ 愛智「要成為哲學家,不只要有細膩的思想,甚至也不只是開宗立派,更要熱愛智慧,從而按照智慧的教誨,過著一種簡樸、獨立、大度而信任的生活。」◎ 心靈「一個人能在高處保持寬宏大度,就不會在低處有所損失。過多的財富只會買來多餘的東西;心靈之所需,不必花錢去買。」◎ 自我「人若能捕獲真正的自己,那才是更高貴的狩獵。」◎ 勞動「當我的鋤頭撞到石頭發出噹的一聲,那音樂在森林間與蒼穹下迴盪,成了我在勞動時的最佳伴奏,也立刻生產出無可估量的作物。在那當下,我鋤的已經不再是豆子,而鋤豆子的人也不再是我。」◎ 精神生活「大部份的人,即使在這個相對自由的國度,只是因為無知與謬誤,為了生活中無謂瑣事與過度粗俗的勞動而鎮日忙碌,卻不能採擷生活中比較精美的果實;他們的手指因為過度勞動變得笨拙且顫抖,無法從事如此細膩的工作。事實上,日復一日,成天勞動之人,無暇顧及精神生活的完整,無法與他人維持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關係,其勞動的價值也會在市場上貶值。因為沒有時間,讓自己淪為機器。」◎...
湖滨散记
★譯者1萬字專文導讀,充分掌握本書寫作背景與精神 ★精選中英對照絕美語錄,隨時回味梭羅名言佳句 ★內頁以特選「大地棕」、「湖泊綠」雙色印製,專屬瓦爾登湖的閱讀美感 「我不打算寫一首令人憂鬱的頌歌, 我只想要和清晨站在雞棚裡高聲大叫的公雞一樣, 努力喚醒我的鄰居。」 2017年英國《衛報》「史上百大非虛構著作」 1985年《美國遺產》雜誌「十大形塑美國人性格的書」之首 為了實踐理想中的極簡生活,梭羅在28到30歲時,獨自遷居至瓦爾登湖畔的一間小木屋。在這段2年又2個月的獨居實驗裡,不但屋子是他親手建造,連日常飲食也都是自給自足。在每天的捕魚、砍柴、耕作當中,陪伴梭羅的是大自然的湖光水色,以及活潑生動的蟲魚鳥獸。 多年後,他將這段獨居經驗的觀察與省思寫下,成了史上最著名的自然經典──《湖濱散記》。 ●結合「自然景觀」與「生活哲學」,全面省思現代人的生命困境● 《湖濱散記》的書寫內容廣泛,揉合了個人體驗、象徵手法、歷史傳說等,梭羅一邊細膩描寫湖畔小屋的生活,一邊省思、批判當代社會的浮華虛假。 梭羅用豐富的文字營造出一個個自然與人文場景,從他與松鼠、潛鳥的生趣互動,談到瓦爾登湖的四季變化;從荷馬史詩的壯闊,到孔孟儒學的謙遜;從反思當代的勞動處境,到批判美國的奴隸制度,瓦爾登湖有如一面明鏡,供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進而擺脫身上的枷鎖。 ●影響力跨越時代、遍及全球,也是公民運動與環保主義的先驅● 《湖濱散記》充滿著精神力量與智慧之光,梭羅洞察到的真理,撼動了俄國的托爾斯泰、印度的甘地、美國的馬丁路德金恩與甘迺迪等政治領袖;而他抒發感性的優美文采,也深深吸引了普魯斯特、海明威、葉慈、蕭伯納、林語堂等文學名家。 論及社會與個人的衝突、自然與人性的對立時,梭羅也如預言者般地宣示了當今最重視的「公民精神」與「環保意識」,使得《湖濱散記》不只是一本哲學思辨,更是實踐的典範。 ...
湖濱散記
享利.大衛.梭羅(1817~1862)出生於波士頓西北約二十哩的康考特小鎮,這位愛好自然,獨來獨往的文學家,英年四十五歲辭世。在世之日,未享盛名的梭羅,如今聲名日益遠播。二十八歲那年他在華爾騰湖畔自己蓋了一間小木屋,在此隱居二年又二個月,完成這本使他名垂不朽的「湖濱散記」(原名:華爾騰湖/森林裡的生活)。在環保生態已經攸關人類生死存亡的今天,本書已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經典之作,與繆爾、李奧帕德並列為三大自然寫作大師。為了使讀者更深了解本書的思想和意蘊,現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珍貴版本重新以大字本重排並收攝影名家H.W.葛里遜(1855~1937)照片傑作六十七幀。全書也重新做了修訂,名著名譯,文字和照片天衣無縫的結合,使讀者有如親訪華爾騰湖、確有身歷其境的嶄新感受。
有了適當的禽和衣服,我們就可以保持體溫。不過,要是住所太熱、穿得太多、火燒得太旺,讓體外的溫度高過體內的溫度,那豈不也等於在燒烤自己的肉嗎?博物學家達爾文談到火地島的居民時說到,他們自己一行人,穿著衣服,接著火堆坐,一點點也不覺得熱,而那些沒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