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革命

因果革命
ISBN-10
9869753450
ISBN-13
9789869753456
Category
Business & Economics / Forecasting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9-06-25
Publisher
行路
Authors
朱迪亞.珀爾, 達納.麥肯錫

Description

大數據為什麼不夠聰明? 比機率更強大的思考工具又是什麼? 電腦科學界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暨貝氏網路研發先驅Judea Pearl總結畢生研究成果,聯手獲獎的統計學家Dana Mackenzie,提出改變人工智慧及科學界的重要工具!《快思慢想》作者暨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大演算》作者多明哥斯、谷歌網路推廣長文特‧瑟夫、微軟研究實驗室主任艾瑞克‧霍爾維茲等人重磅推薦! ▎大數據看似厲害,其實有很大的侷限 近幾年大數據當紅,加上它在許多領域的成功運用,其地位與能力備受追捧。與大數據密切相關的統計學,是法蘭西斯・高爾頓與卡爾・皮爾森解答對於遺傳的疑問未果,而開發出來的學科,這門學科創立後興盛數十載,其名言「相關不是因果」影響科學界經常止步於探究「關聯」而非「因果」,並且長期受資料本位的歷史所影響,認為資料無所不能,但是朱迪亞・珀爾希望藉此書告訴讀者,資料本身一點也不智慧。 ▎要發展出「強AI」,機率思考仍遠遠不夠 一九八○年代初,朱迪亞・珀爾認為不確定性是AI所欠缺的最重要的能力,於是運用機率開發出強大的推理工具——貝氏網路,因而獲得有電腦科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貝氏網路是首先讓電腦以灰階方式思考的工具,至今仍極受人工智慧界倚重,然而到了一九八○年代末,珀爾認為貝氏網路仍沒有填補人工智慧和人類智慧的差距,於是他轉而研究如何教AI學會「因果推論」,本書便是整理了歷代科學家推展因果革命的努力與成果。 ▎從「求得相關性」的舊階段,邁入「釐清因果關係」的新時代 本書最初幾章是有趣的科學史,探討科學家追求因果解釋的過程如何受挫,以致發展出統計學,並讓統計學方法長期引領學界研究。接著書中有大約一半篇幅,作者以實例示範因果語言(圖示模型)如何解決傳統統計學認為無解的難題,逐一揭示「因果階梯」三大分層的能力(越高的層級,認知挑戰越高,越難理出因果關係),並讓讀者了解因果革命路上諸人的努力與進展,以及這些進展的重要性。本書末尾回頭說明因果革命相對於人工智慧各重要發展面向(比如大數據、深度學習、資料探勘、機器學習等),有何勝出之處、能對它們起什麼正面影響,以及最重要的——「因果革命」將會如何改變人工智慧。 ▎「因果革命」不只影響人工智慧,還影響各研究領域 現今機器學習運作時仰賴的是「相關性」,而不是「因果」,如果能成功將因果思考導入電腦,將使電腦變成真正的科學家,使它們成為我們的得力伙伴,提供我們更合理的洞見。由於因果思考可以呈現罪責,電腦能因而具備道德感——「具備道德感的強AI」是因果革命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終極追求,作者形容這「是人工智慧給人類的第一個、也是最好的禮物」。 因果性研究還釐清了我們多年來對許多知識本質的不解,改變我們對於眾多問題的認識,這些問題牽涉的層面無所不包,舉凡涉及解讀資料以及根據解釋而採取的作法(像是致病因素、醫療資源分配、公共政策擬定等),都能受益。集結眾多領域學人之力才有如今成果的因果革命,亦將回頭影響整個科學界,珀爾形容它「將使科學的體質更加健全,是人工智慧給人類的第二個禮物」。在美國,因果科學已經開始被大學列入課程…… ▎我們強烈建議這些人士閱讀這本書: (1)資料科學家與大數據研究者,以及對大數據深感興趣的人 (2)統計學家、數學家,電腦科學相關從業人員與學習者 (3)對經濟趨勢與科研發展有興趣的一般大眾 (4)希望培養科學素養,了解最新科學方法的學子 ▎各章內容簡介請參閱〈目錄〉的引文。

Similar books

  • 大偵探經濟學:用因果推論破解經濟學10大經典謎題
    By 李井奎

    相關不等於因果,看經濟學大偵探如何洞悉問題真相   相關不等於因果。錯誤歸因或倒果為因,是一般人在解釋歷史或社會現象時常犯的錯誤。──林明仁,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任何對真相好奇的人都會(對本書)感興趣。──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李井奎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解說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重要命題「因果推論」 ◎陶宏麟(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賴建誠(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專文推薦 ...

  • 超越AI的思考架構
    By 庫基耶(Kenneth Cukier), 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 因果推論,而我們無法在自己的腦袋之外,客觀證明因果關係。新一代統計學家與量性研究的社會科學家,立場也正在軟化,願意在研究中接受珀爾的「因果革命」。然而,還有另一種對因果關係的批評,反對的不是因果關係本身,而是認為不該由人類的思想做為判斷因果 ...

  • 成分迷思: 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By 喬治.翟登

      暢銷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列維廷等人力薦!   天然的最好?有機的更讚?包裝上的成分表越長越糟糕?   一項食品對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為何科學家頻頻改口?   科學研究持續進展,健康主張推陳出新,網路資訊眾說紛紜……   總覺得健康資訊自相矛盾,令人你深陷選擇困難?   ——選這本書是正解!   *****   你是否經常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類似底下這樣的對話?   A:「我只買有機、天然、原型、沒加工過的食物。」   B:「這些詞其實沒有意義。」   A:「化學物質就是不好。」   B:「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化學物質。」   作者翟登認為,與其糾結在「化學物質」的字面定義,不如試著回應許多人真正憂慮的事:有些化學物質有害健康,但很難知道是哪些。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有的用在身上,有的吃進體內,也難怪大眾普遍關心化學物質會如何影響健康。然而充斥媒體的各種相關新聞,不僅常常沒能讓我們找到解答,反倒令人心生更多疑慮,感到無所適從。   ***   由於道德考量衍生的實驗規範,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受到不少侷限,在釐清兩件事物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聯時,常常遭遇會扭曲結論的七大坑洞,分別是:   (1)欺騙:雖然並不常見,但有些研究者會造假。   (2)基本數學錯誤:科學家是人,計算也會出錯。   (3)程序錯誤:計畫或執行研究時出錯,搞砸整個研究。   (4)隨機性;隨機的結果有時看來煞有介事,產生誤導。   (5)統計欺瞞,包括以p值決定兩事件關聯時操作p值。   (6)受干擾關聯。有些事物雖然相關,卻不是因果關係。   ...

  • 統計,讓數字說話(全新增訂版)
    By 墨爾, 諾茨

    您是否好奇:.只訪問了一、兩千人的民調結果準確嗎?.政府宣布的平均薪資是怎麼算出來的?可靠嗎?.連中兩次彩券頭獎的機率有多少?.愛生氣的人真的容易得心臟病嗎?我們活在充滿數字的時代唯有了解統計,才能從數字中找到價值為了處理數據,科學家發展出統計觀念、統計方法和統計技巧。當各學門、各行業都愈來愈重視數據,仰賴統計作出決策,統計成為知識份子必備的常識。儘管從資料中推導出結論需要專業知識,但理解統計觀念並不困難。《統計,讓數字說話!》用許許多多的生活實例,把最重要的概念解釋得清清楚楚,不管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閱讀後都能正確解讀數字,聽懂數字所說的話。作者簡介墨爾 David S. Moore 美國普度大學統計學榮譽教授,曾擔任美國統計學會(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會長(1998年)。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學士、康乃爾大學數學博士。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美國數理統計學會(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會士、國際統計學會(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會士。多年來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擔任機率統計計畫主持人。墨爾教授近幾年致力統計教學,多年來一直擔任國際統計教育協會理事長,獲得美國數學協會(MAA)的全國大專數學教學傑出獎。諾茨 William I. Notz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統計學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學士、康乃爾大學數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是實驗設計和電腦實驗。諾茨教授是統計實例及習題電子百科全書(EESEE)的共同作者之一。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及國際統計學會的會士,並擔任俄亥俄州立大學統計中心主任、數學暨物理科學學院聯合院長。榮獲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友傑出教學獎。譯者簡介鄭惟厚美國愛荷華大學統計博士,淡江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著有《你不能不懂的統計常識》,獲2008年吳大猷科普著作銀籤獎,並入圍行政院新聞局第32屆金鼎獎最佳科學類圖書。譯有《統計,讓數字說話!》、《毛起來說e》、《統計學的世界》、《看漫畫,學統計》、《機率學的世界》、《別讓統計數字騙了你》等。吳欣蓓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藥暨應用化學系研究所,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班待了兩年後,誤打誤撞進入教育出版業,歷經社群、自媒體及電商洗禮,對出版還是情有獨鍾。有一個佛系經營的粉專「阿嬤揹他走跳看世界」和一個帳號是「wu_zeeva」的哀居。目標是養活自己、環遊世界、體驗人生,然後成為貓奴。

  • 《中國憲政轉型之藍圖與路徑》
    By 明鏡出版社, 馮崇義, 楊恆均

     以習近平為首的紅二代執政團隊倒行逆施,瘋狂堵截當代中國的憲政轉型。經歷五個寒暑,這股極權主義回潮逆流終於盛極而衰。追求憲政民主的健康力量正在重新集結、放手一搏。此書之面世,恰逢其時。2013年,中國憲政轉型的期待瀰漫大江南北,熱議憲政轉型在中華兒女中間蔚然成風,形成的真知灼見彌足珍貴。中國自由主義學派的同仁又一次借悉尼這一風水寶地,聚議憲政。奉獻給讀者諸君的這部論文集,展現當年的昂揚風貌和探討世情國是的深度、廣度和高度。實現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的“古今之變”,是每個國家繞不過的課題和必須完成的任務。當今中國的憲政轉型,是人心所向、燃眉之急。長期以來,中國自由主義學派帶著探求真知的學術真誠和扶危濟世的道義承擔,孜孜不倦地為中國的憲政轉型探賾索隱、獻芹獻曝。這部集體研究成果,聚焦中國的政治機遇、政治抉擇、思潮變動和憲政轉型的具體路徑和方案,企盼能助世人一臂之力,捕捉當下中國政治變局之契機、凝聚憲政轉型之共識、確定合乎時宜之因應。

  • 悲傷幾何學:思索數學、失去與人生
    By 麥可.法瑞姆

    【推薦人】 洪萬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以幾何學思考人生 有種美好且形而上的領悟 我們有時會感受到,對某事突然理解或頓悟而產生的瞬間快感,但伴隨著興奮之後的是一種失落感,因為領悟的剎那永遠不會重複,也就是幾何學談的「不可逆轉」,我們對此情境變化的反應就是悲傷。 但對《悲傷幾何學》作者而言,悲傷可能是人們生命中充滿可能性的時刻,讓我們能夠了解,失去親人或生命中各種事物,與失去頓悟的快感之間有相似之處。透過幾何學的放大對稱性,我們依然會看到原始形狀。同樣的,鑲嵌在大損失中的是較小的損失。這種領悟有助於減輕人生痛苦,重新定向我們的思維。 作者認為,悲傷有兩種意思。首先,悲傷是對永久失去的反應:它是不可逆轉、帶有情感重量,且是超凡的;此外,悲傷是自我相似:譬如,喪母之痛包含許多「比較輕微」的悲傷,因為再也不能促膝長談,或一起用餐、散步。然而,每一個微小悲傷都是對失去母親的反應之縮影,可以當成尋找有效投射的實驗室。向外在投射,悲傷就有可能指向可以助人的舉動。 在這本意義深遠且充滿希望的書中,作者為讀者陳述幾何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與應對悲傷,即使你是排斥數學的人,也能理解書裡淺顯易懂的敘述。作者在書中穿插了原創插圖、對基礎幾何學的清晰介紹,以及從他自己人生中汲取的智慧,是穿越數學與美麗人生之旅。藉著人類純善的心靈與幾何學的優雅,本書幫助讀者了解,我們可以如何放膽大步前行,勇敢面對未知的崎嶇道路。

  • 心靈風暴: 當代西方意識哲學的概念革命
    By 冀劍制著

    從人類知識的本質、語言的本質、思考的本質進行探索,期待在問題的深處重新尋找問題的新方向。然而,這一切問題的產生、探索的過程、不滿足的感覺、好奇心、徬徨、疑惑等等都有一個相同的來源,當我們深入到問題的核心地帶,我們突然發現,一切的解答可能都在--「心靈」(mind) 。 本書將會有條不紊、層次分明的帶領讀者來仔細探討這一哲學問題、理論或論證,讓你很快的具備一些基本知識與思路來迎接新知識的衝擊與挑戰。在當代,除哲學外,心理學、電腦科學、人類學、語言學、腦神經科學等等紛紛加入了這個論戰,這個當代西方最熱門的『意識問題』--「心靈是什麼?」 本書特色讓本書告訴你哲學上最核心的問題--「心靈是什麼?」

  • 國士與國變: 知識人與晚近中國
    By 周言

    我總覺得中國從晚清以來,局面越來越糟,當然包含著複雜的原因,過去人們研究歷史,往往將歷史前進的動力看做某一派勢力的作用,往往忽略了歷史本身多元而且豐富的面貌,歷史的發展,往往是由於多重力量合力的結果。晚清以來,從辛亥革命到國共合作,直至在這一局面下興起的北伐,以及隨之而來的清黨與國共黨爭,權勢之間的轉移,往往包含著歷史豐富的脈絡。【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第五科學革命: 新興儒學世紀領航
    By 周哲水著

    現代科學就本質來講應稱西方科學,原是西方民族透過他們特有的宇宙觀與方法論,來對客觀運動及其外在世界所作的詮釋(物體&空間)。他們所發現的引力、電磁力、核力等,威勢驚人,便把歐美國家次第推上全球列強的寶座。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日益出現矛盾分裂,各種最新證據顯示,科學理論無法充分說明真實世界,西方列強也步入盛極將衰的轉折。今天,「後科學」時代無疑已經來臨。 中國文化──以儒家為核心──數千年來針對天(超越)、地(自然)、人(人界)窮盡探詢,其形上特質似乎更能反映現實世界。本書因此揭櫫新興儒學,盼為明日世界領航。從傳統儒學本質出發,包括特有的宇宙模型與綜合方法,再經過融科學入儒學,便能打造出新興的「科學儒學」,進而為中國科學喊出啟航先聲。 本書特色: 中國科學另闢蹊徑,是研究客觀變動及其內在結構的學理(事物&時間);二十一世紀人類有望由此找到科學突破,預期盛開嶄新知識的奇花異卉。

  • 步履集: 陈振汉文集
    By 陈振汉

    该文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的经济史学概论课程的讲稿, 综述了经济史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等;第二部分收录了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