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強烈的歷史、文化、社會及政治脈 絡為背景,帶領讀者討論大中華宗教。 《中國人的宗教生活》有異於其他普及讀 物,它並沒有探討舊社會的宗教歷史或教 條傳統,而是對宗教生活的社會因素作 出全面的研究。本書探索宗教在都市、鄉 郊及對少數族群的影響;亦從宗教角度 思考當代中國社會的各個範疇,如人體、 性別、環境,以至公民社會;甚至論及歷 史學、社會學、經濟及政治學。本書的各 章節均由來自世界頂尖研究機構的專家 執筆,包括香港、中國大陸、臺灣、新加 坡、歐洲和北美。 本書的文字淺白易懂,以普羅大眾,修讀 宗教學、社會學、人類學、通識學科或中 國研究的本科生和通識學科的高中生為對 象。
我們東方人也永遠不會如魚得水地生活在這個新世界裡。245 從1933年的《中國的文藝復興》開始,胡適一再宣稱中國人已經是如魚得水般地徜徉在現代世界裡了。現在,在他一生的絕響裡,胡適突然宣稱:「我們東方人」─這當然包括中國人─在真正服膺西方科技文明的 ...
本書嘗試對部分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與概念進行溯源,並以中國宗教現象為依據,對其進行反思與本土化考量。書中既關注西方理論,又立足中國宗教與社會實際,對中國宗教進行了類型學研究的嘗試;既追溯西方理論之源,又探討其對中國宗教經驗的解釋力及其適用性、局限性。力求通過溯源厘清西方宗教社會學理論,反思學界在概念移植、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嘗試在理論溯源和對中國宗教經驗體悟的基礎上融會貫通。
本書討論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各宗教教派的衝擊與影響,以及各宗教教派對於五四的看法與回應。全書除導論外,共有18章,分別討論佛教、道教、孔教、民間教派、天主教、基督教、中國伊斯蘭教的情形,以及知識分子的宗教觀。
本書收錄了三篇文章,首兩篇「1949年前香港教會的發展:宏觀歷史的考察(1842-1949)」、「延續與斷裂:基督教在五十年代的香港」嘗試從宏觀角度重構歷史面貌,為百多年來基督教在香港的發展整理較宏觀的背景;第三篇「香港基督教史研究回顧」則整理本地基督教史研究情況,「清點存貨」,為有志研究有關課題者奠下基礎。
這裡有張清晰點的照片,圖紋非常接近,或者其實是一樣的。我們再看看濕婆神,它上方的圖紋跟饕餮是很相似的:有驚人雙眼、那是一雙掠奪者的大眼,沒有下頜,長著獠牙。不同的是,濕婆神上方滴下來的是一把遮陽傘,一把雨傘,而不是光暈。遮陽傘跟光暈的作用是一樣 ...
Ben shu shou lu le " she hui ren lei xue -- cong qi meng dao fan si ", " ren lei xue shi jie guan de yi zhi yu...
本书以电影、电视拍摄的图片为表现形式,展现了今日中国的新变化,重点展示了当代生活中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本书是关于社会科学的文集,文章有:从中学国文教科书看近世文学观念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诗歌、左翼文学与现代中国等。
孫中興教授首度完整詮釋自己的「韋伯大夢」久等了,韋伯先生!韋伯的〈儒教(與道教)〉究竟歷經了什麼樣的前世、今生與轉世?沉浸於韋伯理論四十年的孫中興回歸文本自身,從韋伯的幾個「脈絡」和「四本」的角度出發,引領讀者深入認識韋伯學說。「脈絡」包括大我脈絡、小我脈絡、思想脈絡和出版脈絡;「四本」則是指韋伯〈儒教(與道教)〉的版本、文本、譯本、所本。在《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第一章,孫中興將先借用現代人申請工作的「履歷表」概念來重新整理韋伯的生平、著作等相關資料,讓讀者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看出一個更為立體的韋伯。接著從韋伯的主要著作、思想脈絡、出版脈絡以及相關版本與譯本等進入討論,呈現完整的韋伯理論。最後針對〈儒教(與道教)〉的文本進行深度解析,一舉進入韋伯思想的核心。
胡適研究是近二、三十年來海峽兩岸學術界相互交流的「熱點」,對胡適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重新評價到重新發現的過程。本書是近二十年來作者研究胡適及其思想的選粹之作。所選論文涉及胡適與北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中研院史語所的歷史關係,胡適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胡適的哲學成就,胡適的英文作品解析,胡適的檔案文獻整理等問題,作者以新發掘的歷史材料對胡適的歷史形象作了新的建構,再現了胡適作爲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巨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成就,是胡適研究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